第一篇 戏 剧
 
  第八章 为戏剧服务的行业、机构
 
                 第六节 交流、咨询、促进、振兴机构 ...回目录 
  
  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文化局系统进行体制改革,调整规模,精简机构,带来编余专业人员的安置任务 。市文化局从支持体改和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出发,及时作出决策,于1985年5月建立以安置体改编余人员为中心任务的表演艺术交流辅导中心。这期间,同是为适应体改的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于1987年2月成立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其组成人员是从包括京剧、评剧 、河北梆子等9个剧种表演艺术第一线退下来的老艺术家。交流辅导中心和咨询委建立后,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配合了体制改革的进行,受到各方好评。
  为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努力振兴京剧艺术事业,1992年成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1995年成立振兴京剧艺术基金会。两会建立后 ,以各自的职能积极开展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天津市表演艺术交流辅导中心
  天津市表演艺术交流辅导中心成立于1985年5月,主任张学宽,党支部副书记兼副主任苗维成,副主任童玉如。中心设有办公室、业务室、政工科等职能部门,有工作人员14人。
  该中心是为适应文艺体制改革的需要,对精简编余的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演职员,以及因改制而不能列编的艺术骨干进行适当安置 ,使这些人员继续从事文艺工作,做到换岗不转业而组建的管理与服务型的经营实体。
  该中心成立后的10年间,先后接纳来自市文化局所属各文艺团体的编余人员共250多人 。曾先后组织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 、丁至云等与南京、北京、青岛等地的京剧艺术家合作演出和进行艺术交流;组织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海外票友和京剧爱好者开展艺术交流,并进行艺术辅导 ;举办京剧学习班数期,培养出一批京剧艺术人才,并向天津市京剧团和青年京剧团等戏剧表演团体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
  该中心为做到自力更生,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开办有舞厅、商场、招待所等经营项目,安排数十人再就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用此项收益改造房屋、添置设备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并依法向国家交纳税款。
  至1995年,该中心的经营管理机构有干部、职工30多人,主任刘同达。纳入管理的文艺人才有100多人。10年间,担任中心领导职务的还有刘玉华、王志超等。
  二、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
  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2月,隶属市文化局,首任主任谢国祥 ,1990年9月高长德任主任。委员会设办公室 ,有工作人员6人,主任安大本。其后担任办公室主任的有马超、郭淳、杨义笃。
  委员会成员由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越剧、话剧、曲艺、杂技等
图1-50 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的老艺术家
在一起。左起:陈素珍、厉慧良、马超、颜美怡、
王玉磬、杨荣环、马三立、孙芸竹、王毓宝、张世麟
9个剧(艺)种表演艺术第一线退下来的老艺术家共58人组成。
  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表演艺术经验,积累声像资料;安排收徒传艺,搞好对中青年演员的传、帮、带;向全市表演艺术团体提供咨询服务;适当组织示范演出。
  在咨询委成立大会上,李瑞环市长讲话说:“成立咨询委员会是繁荣天津文艺的重要措施,是文艺体制改革的实际步骤。其根本目的在于使老一辈艺术家扬经验丰富之长,避不再适合舞台演出之短,在挖掘、继承祖国传统文化,搞好传、帮、带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该委员会成立后,及时组织老艺术家录制演出资料,前3年就录制70余盘。其中,录像有陈素贞的《叶含嫣》、《宇宙锋》,赵松樵的《古城会》,杨荣环的《霸王别姬》,丁至云的《玉堂春》,筱少卿、裘爱花的《孟丽君》,王玉磬的《斩子》,李少春的《狮子楼》,王紫苓的《红娘》等。录音有金宝环的河北梆子选段,马三立的相声选段,骆玉笙的京韵大鼓选段,小岚云的京韵大鼓选段等。
  该委员会认真组织老艺术家收徒传艺。骆玉笙、杨荣环、王玉磬、花五宝、陈素贞、董文华、丁至云、李润杰等分别收了来自津、冀、鲁、辽、豫及台湾等省、市、区戏剧,曲艺团体的徒弟,共有20多名。
  老艺术家指导或辅导过的剧(节)目参加评比性演出均获了奖。例如:张世麟指导天津市京剧三团演出的 《金翅大鹏》参加天津市第二届戏剧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奖”;张干臣辅导天津市杂技团表演的《皮条》参加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大赛演出获“银小丑奖”。
  该委员会多次组织曲艺、戏剧专场演出、展览演出、义务演出和示范演出。曾为红十字会组织的“88国际体育援助计划 ”,为儿童健康基金会义演捐款人民币12000元,参加演出的马三立、骆玉笙、王玉磬、鲜灵霞、厉慧良、赵慧秋荣获红十字会“荣誉会员”称号。老艺术家们为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情谊,先后6次在中秋节、春节为在天津和来大陆探亲的台胞、台属演出。一些老艺术家如陈素贞、杨荣环、骆玉笙、王则昭、赵慧秋、王玉磬、张世麟、厉慧良、马三立等,分别接受上海、烟台、深圳、石家庄、保定、呼和浩特等地之邀,前往进行交流演出 。为活跃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曾主动到天津的郊区、县和天津周边河北省的沧州、青县、胜芳、泊头 、白洋淀和山东省临清 、宁津等地演出 ,受到热烈欢迎 。他们还积极参加“津门曲荟”、“京津沪京剧展演”、“四省市女艺术家演唱会”、“国庆艺术家展览演出”,以及“ 振兴河北梆子 ”、“ 九省市名演员纪念赵松樵舞台生活82周年”、“三八节联欢”和“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等演出活动,均受到好评 。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曾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团团长率团赴日本访问演出,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委员会办公室热心为老艺术家服务。一方面从政治上关心,经常组织政治学习;一方面从生活上照顾 ,包括帮助老艺术家们解决远离的子女的调动问题 ; 做好祝寿和季节性生活服务 ;精心照料生病的老艺术家 ,并妥善为过世的老艺术家料理后事等 。 使老艺术家们老有所为 ,老有所学 ,老有所养,全无后顾之忧。
  至1995年,委员会的老艺术家委员有50多位。委员会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2人,主任杨义笃。
  三、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成立于1992年4月。该会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和副会长、泰国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席、天津市政府顾问陈世贤的支持和倡议下,经市政府批准,并由陈世贤等泰国及香港、澳门地区的朋友捐资建立的 。其宗旨是联系海内外及天津市热心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团体和人士,培养优秀民族文化人才,继承民族文化精粹,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促进会会长方放,副会长宋平顺、罗远鹏、谢国祥、周绍志;秘书长谢国祥,副秘书长陈旭。孙犁、李霁野、骆玉笙、溥佐为顾问 。理事于淑珍、李夫、袁健(香港)、叶厚荣、冯成(香港)、冯骥才、刘建章、董树义等25人。
  促进会聘请谢慧如(泰国)、何鸿燊(澳门) 为永远名誉会长。聘请李建国、钱其璈、李光隆(泰国)、蓝华缨 (澳门)、 翁卓辉 ( 香港)、苏树辉(香港)、陈汉士(泰国)、陈郑伊梨(泰国)、庄锡鸿(泰国)、陈才燕(香港)、刘坤铭(香港)、吴宏丰(泰国)、 蓝建龄(泰国)、胡楚南(香港)、许锦勇(泰国)、陈经纬(香港)为名誉会长。
  促进会从1994年开始全力投入京剧音配像的录制工作。此项工程是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创意策划,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音配像选择著名老京剧艺术家当年演唱的录音 ,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为其配像 ,力求达到或近似当年老艺术家演出形象的水平。其目的是抢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为观众提供声像并茂、品位较高的京剧剧目,为京剧教学与研究提供教材与范本,使京剧名家的艺术得以保存下来,并使之世代流传。1995年10月31日,《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将首批录制的50部剧目向社会推介。李瑞环、王光英、万国权以及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人和首都京剧界、新闻界人士出席。
  这50部剧目都是当代京剧名家的著名剧目。其中有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程砚秋的《六月雪》,马连良的《失·空·斩》,谭富英的《战太平》,叶盛兰的《辕门射戟》,张君秋的《刘兰芝》,裘盛戎的《坐寨盗马》。也有多部由艺术家合作的剧目,如: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戎的《赵氏孤儿》,马连良、裘盛戎、李多奎的《海瑞罢官》,马连良,谭富英、李和曾、奚啸伯、尚小云、张君秋、萧长华、姜妙香、李多奎等的《四郎探母》。担任配像的演员都是这些老艺术家的后代、弟子和优秀中青年演员,如梅葆玖、谭元寿、叶少兰、张学津、 裘少戎 、于魁智、张萍、王蓉蓉等。
  促进会还组织、参与纪念张君秋舞台艺术生活60周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赴澳门、广东等地演出,天津市艺术团赴泰国演出,以及资助培养天津市艺术学校尖子人才等活动,发挥了促进会对这些活动的促进作用。
  四、天津市振兴京剧艺术基金会
  天津市振兴京剧艺术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初,隶属天津市文化局。该会名誉会长李建国、罗远鹏、刘建章等8人;顾问朱文榘 、钱其璈、刘增 等12人。会长方放,副会长叶厚荣、高长德、李荣盛等7人;理事会理事方伯敬、吴同宾、张绍宗、梁波、赵慧秋等15人;秘书长张志明。
  基金会的宗旨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振兴京剧艺术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艺术交流与繁荣发展。任务是:向热心赞同本会宗旨的社会团体、组织募集资金 ;对具有高度艺术价值 、重要学术价值的京剧艺术资料进行抢救 、保护 、整理和出版;举办发展京剧艺术事业所需要的专业活动和舞台演出;向培养京剧接班人的工作提供资助;奖励对振兴京剧艺术事业有贡献者。
  天津市人民政府向基金会提供了资金。
  基金会成立后,参与在津举办的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筹办及其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并为迎接此节的举办组织京剧专场演出,由天津市京剧团、京剧三团和青年京剧团在中国大戏院分别演出《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青石山》、《红楼二尤》、《观阵》、《失子惊疯》、《铁公鸡》等剧目;参与主办天津市中老年业余戏曲大赛,并为参加全国大赛选拔了演员;承办天津市少儿京剧活动中心的筹建工作。
  由于基金会参与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举办取得成功,香港知名人士李和声、丁存坤、张雨文、金如新、钱江5人向基金会捐赠人民币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