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天津出现了制作、经营供戏曲演出用的乐器小作坊,生产的品种有京胡、二胡、板胡、三弦、琵琶等。这种由个体经营者开办的小作坊,适应戏曲活动的需要,逐渐有所发展,到天津解放前夕,已有10多家。解放后,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这些小作坊组建成生产合作社,后又发展成生产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和产量,不仅满足内需,有些产品远销海外。
一、久盛斋胡琴铺
久盛斋胡琴铺于1919年在天津东兴市场后的广善街开业,1935年迁至南市荣吉街。经营制作人李久茹,北京人。生产有京胡、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等,技艺精湛,经营历时50多年。琴师徐兰源、杨宝忠、王殿玉、郭小亭、郭少亭等都使用久盛斋的胡琴。
二、雅韵斋胡琴铺
雅韵斋胡琴铺于1923年在天津南市荣业街与荣吉街交口处一所楼上开业,经营制作人魏寿高,河北束鹿人。生产、经营主要面向工矿、学校等群众自娱团体,也为专业剧团制作。1956年公私合营后,魏到新中国文具店工作,仍从事胡琴的制作与修理业务,直至1972年退休。
三、周记胡琴铺
周记胡琴铺于1951年开业,地址在天津南市清河街松竹里(已拆除建成道路),经营人周井千。周氏制造的胡琴,选料精细,工艺考究,对胡琴的调试很有章法,深得京剧界的赞誉。名琴师杨宝忠曾题赠横幅“凿琴妙手”。50年代,梅兰芳为外宾演出《洛神》,琴师姜凤山特意来津请周氏赶修两把胡琴,梅兰芳为此赠周对联一副。1956年公私合营后,周氏到天津民族乐器厂工作,带徒传艺。此后该厂制造的胡琴,除京津两市外,销往上海、汉口、新疆、东北等地。
四、天津民族乐器厂
天津民族乐器厂成立于1958年。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全市十几家生产乐器的个体经营户组成3个乐器生产合作社。不久第一、第三两社合并改为“天津民族乐器生产合作社”,至1958年发展到300多人,改名为“天津民族乐器厂”。生产的乐器有4类。一是拉弦类,有京胡 、二胡等;二是弹拨类,有筝、阮、琵琶等;三是吹奏类,有笛、笙等;四是打击类,有扬琴、单皮鼓等,共130多种。1963年起生产逐年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宣传队大发展,产品供不应求。70年代末期生产一度下降,不久复苏。该厂生产的大三弦,因能适应气候变化,保持不落调 ,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京胡、二胡、中阮等各具特色,受到好评;大擂为天津特产,用于曲艺演出的“拉戏”,颇受欢迎;笙以音量大、音色美 、吹奏省力的特点而受到赞誉,并远销日本。
五、天津锣厂
天津锣厂成立于1969年。1956年3月,天津第一乐器生产合作社组织张玉山等11名制锣工人建立第五车间,从事铜响器生产。1958年该车间在配料 、 造型 、 定音等方面精心研究 ,创制了天津 “ 虎音锣 ” 。1961 年在全国铜响乐器第一次评比会上夺魁 。 自此声名大振 ,产品行销全国 。1964年 ,该车间又创制出适合现代戏的高虎音锣、低音武锣、高音水镲等。1969年从天津民族乐器厂分出,改建成天津锣厂。1978年,职工增至150多人,产品增至十几种。其中虎音锣、仿苏锣、铙钹等5种产品不仅在天津受欢迎,还畅销香港、新加坡、日本、德国、美国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