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五章 戏剧演出场所
 
                       第三节 戏院、剧场 ...回目录 
  天津的戏院、剧场,有不少是由旧茶园改建而成;有些是解放前由天津商界人士或外国在津的商人投资建造的正规戏园;还有一些是解放后由政府投资兴建的标准戏院和剧场。由旧茶园改建、扩建的戏院,多数占地面积较大,这些场所都曾有过名角登台的历史;有的在解放后改建时,均将原砖木结构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尽可能改善服务功能和增加座席数量。解放后新建的戏院、剧场,其建筑质量、设备设施、服务功能等一般都好于解放前建造的这类场所。这些戏院、剧场,较好地承担了戏剧、曲艺、歌舞、杂技等的演出任务,为发展、繁荣天津的文艺演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延安剧场
  延安剧场曾名“ 天福楼 ”、“ 天福舞台 ”、“天福大舞台”、“天安戏院”、“天安大戏院”、“北洋戏院”、“北洋大戏院”、“小剧场”。坐落在今和平区新华路 ,建于清光绪初年 ,为天津较早出现的茶园(戏院)之一。20世纪20年代(时称天福舞台),一度专演评剧(时称“蹦蹦戏”),并成为当时规模较大、舞台设备(包括灯光、布景等)较为先进的嘣嘣戏馆之一。1931年刘文波任经理,更名“北洋大戏院”,专邀京剧名角,时与春和大戏院、明星大戏院并称为京剧名角的“三大演出场所”。
  二、人民剧场
  人民剧场原名“天仙茶园”。坐落在今和平路,约建于清光绪初年,为当时天津著名茶园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毁于火灾。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仍名“天仙茶园”,产权属津利公司,赵广顺任经理。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较大,园内宽敞,可容纳观众1300余人。为两层楼房,楼下池座,楼上前部包厢。后台除化妆室外,两侧有宿舍,可容纳百余人。大门前有宽敞通道,两侧设宣传牌,左侧有一餐厅。1919年更名“大新舞台”。1925年由孙宝山接任经理,更名“新明大戏院”,兼放映电影。戏曲以演连台本戏著称。该院还开雇用“女招待”之先例,一时生意兴隆。1937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天津后,将戏院改名“樱花馆”,专放映日本电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美琪戏院”,仍兼放映电影。1949年天津解放后,该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兵团接管 。1955年由天津市文化局接管后改名“人民剧场 ”。剧场于1957年和1975年两次进行大修,其建筑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5平方米。该剧场自50年代以后一直以演话剧为主。
  三、民主剧场
  民主剧场原名“东天仙舞台”。坐落在今河北区建国道,建于清光绪中期,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是两级包厢,一级25个,二级30个,每厢容纳8至10人。楼下散座为条凳,为三面廊子座席,东 、西面为男座,正面为女座。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较为宽阔,当时属大型茶园。1916年梅兰芳所排时装戏《一缕麻》首演于此。1930年左右刘霁岚集资改建,更名“天宝戏院”。1937年赵兰亭任经理后多邀名角。京剧、评剧、梆子轮流演出,生意日隆,声誉日增,一跃成为天津影响较大的戏院之一。小杨月楼、十三旦、杨瑞亭、尚和玉、李吉瑞、唐韵笙、雷喜福、鲜牡丹等均在此搭班演出。李兰亭、陈玉卿等曾在该院的班社任教授徒,周啸天、小春来、梁慧超等都曾在此习艺。1940年后剧场再次修建,更名“东方大戏院”,刘翠霞、芙蓉花、李小霞等长期在此演出评戏。1949年天津解放后由市文化行政部门接收,改名“民主戏院”,后更名“民主剧场”。
  四、中华剧场
  中华剧场曾名“中华坤书馆”、“中华落子馆”、“中华茶园”、“中华戏院
图1-43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造的中华戏院
”。坐落在今和平区南市,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理魏鸿翼。为砖木结构,中型规模,设300多座席。楼下设方桌,每桌3面设6个凳子;楼上3面包厢。舞台为伸出式,上有横匾,书“中华乐土”4字。台口前有横铁杆,为坤书馆和落子馆时期演员站立演唱时的扶手。两台柱书抱柱对联:“好景目中收,观不尽麝月祥云,莺歌燕舞;春风怀中抱,领略些温香软玉,桂馥兰芳”。该茶园初期曾演京剧、河北梆子和曲艺(时称“什样杂耍”)。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华乐坤书馆、群英坤书馆、天会坤书馆、同庆坤书馆、权乐坤书馆、庆云坤书馆并称为“七大坤书馆”。自庆春平腔梆子班在津唱响后,中华茶园遂改为专演落子的落子馆,并一度成为生意最兴隆的落子馆之一。1946年,茶园经理魏宇瀛邀角组班,成立中华茶园河北梆子剧社,集中了当时的梆子名角金钢钻(王莹仙) 、银达子(王庆林) 、葛文娟、金宝环、小翠云、柳香玉、金香水、韩俊卿、张美云、王桂如、杨柴如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金水桥》、《烧骨计》、《回荆州》 、《蝴蝶杯》、《汴梁图》 、《南天门》、《万里长城》、《丁香割肉》、《三娘教子》、《辛安驿》、《拾柴》等,观众经常爆满。解放后改名“中华戏院”,演出京剧 、评剧、河北梆子等 。80年代曾一度出租改为服装商场。后经修缮,设置茶座,恢复为文艺演出场所,先后更名“中华剧场”、“中华艺苑”。
  五、黄河剧场
  黄河剧场曾名“升平舞台”、“升平歌舞台”、“升平戏院”、“黄河戏院”。坐落在今和平区南市荣安大街,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砖木结构。场内楼板、边廊、包厢及舞台均为木制。1920年,曾因建筑残破而停业。后由李学谦、李宝林经营,重新修复再度营业。30年代开始专演评剧。1949年天津解放后由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接管,更名“黄河戏院”。1957年进行大修,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90平方米,设置1179个座席。自50年代末以来的30多年中,一直以演出评剧为主。
  六、长城戏院
  长城戏院原名“天喜茶园”。清宣统三年(1911)由赵炳文集资修建。1917年遭受水灾被毁。后由常跃中、张润芝合资重建。重新开业时,改名“上平安戏院”,长期演出京剧。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度专放映外国电影。到1948年,戏院营业萧条。天津解放后,1952年由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接管,改名“长城戏院”。1954年戏院扩建,重修门脸,座席增至1200个,经常演出京剧、评剧、河北梆子。
  七、劳动剧场
  劳动剧场原名“宾乐书场”。坐落在今和平区南市荣业大街,始建于1913年。原为大棚式简易建筑。1919年由朱寿山集资重新修建,改名“聚华茶园 ”,专供妓女清唱 。1926年朱寿山自组戏班“聚庆”,初为河北梆子、京剧“两下锅”的班社,后改为评剧班社,聚华茶园改名“聚华戏院”。该院是天津最早专演评剧的戏院。1945年朱玉清子承父业继任经理至1956年公私合营。1959年戏院进行大修。1965年改名“劳动剧场”。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95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置701个座席。
  八、华北戏院
  华北戏院坐落在今南开区北马路。原为“北洋第一商场”,建于1913年,1933年改建为戏院。由陈宝善、马德春、穆亚臣、郭恩荣、杨清贵、商树珊等人经营,陈宝善为经理 。戏院建筑初为砖木结构,内有130多棵木柱,座席是木板凳、长条椅。1952年由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接管。之后政府曾3次投资修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置1174个座席。该院一直以演出京剧为主。
  九、大舞台
  大舞台坐落在今和平区荣吉街西口,建于1915年,投资人温世霖。为砖木结构 ,转动式舞台。设置池座837个;廊座系条凳,楼上包厢89个,共可容纳712人。1939年重新修建,将池座改为散座 。1943年再次修建 。系当时天津南市一带最大的戏院 。京剧孙菊仙、尚和玉、李吉瑞、肖长华,河北梆子金钢钻、小香水,评剧喜彩莲、喜彩春等名角曾在此献艺。
  天津解放后,1952年改建为小学校。
  十、长虹曲艺厅
  长虹曲艺厅原名“权乐茶园”。坐落在今和平区南市平安大街,1916年由江苏督军李纯的东兴房产公司投资建造,经理张云山。初期为妓女清唱的场所。1928年由高相宝、王福亭接管后,主要演出戏曲。1954年收归国营,改名“权乐影剧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先后更名“长红影剧院”、“长虹影剧院”。1976年因地震损坏而停业。1981年修复后改为曲艺厅。占地面积565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观众厅设置550个座席。重新开业后一度只演曲艺,后添置茶座,以演出戏剧为主,兼演曲艺。
  十一、共和戏院
  共和戏院原名“庆云茶园”。坐落在今和平区南市慎益大街 ,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1013平方米,建筑面积1969平方米,砖木结构,为3层楼房,设有1147个座位。为妓女清唱场所。1937年改名“庆云影戏院”,演出戏曲和电影。1939年后专演曲艺。1945年起主要演出戏剧。天津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和天津市文化局主管经营,并先后更名“共和戏院”、“共和影剧院”。50年代至60年代,是天津市中小型剧场中戏曲演出较为红火的场所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影剧院。1984年因修建食品街拆除。
  十二、群英戏院
  群英戏院原名为“群英茶园”。坐落于现今和平区东兴大街,建于1920年。由原江苏督军李纯的东兴房地产公司修建。初期为妓女清唱场所。  1930年更名“群英影院”,改营电影放映。1949年天津建放后收归国有,改名“群英戏院”,以演出戏剧、曲艺为主。1954年进行大修,占地面积为717平方米,建筑面积1051平方米,设812个座席,为当时天津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之一。1977年更名“群英影院”,专营电影放映。
  十三、工人剧场
  工人剧场原名“春和戏院”。坐落在今和平区滨江道福厚里,建于1927年,投资者为高春和,戏院遂取名“春和”。是20世纪30年代天津“三大戏院 ”之一 。戏院规模较大 ,设备较为完善(备有对外播放演出实况的音响设备)。管理制度采取预售票和对号入座的方法 ,取消了“手巾把”、“小卖”等陈旧陋习,受到好评。1935年,曾因上演西洋舞而被封停业。后改名“国泰”,主要放映电影,偶尔演出戏曲。1943年由日本人横沟市之经营,改名“大明电影院”。1945年该院因发生火灾一度停业。1949年由天津纺织工会接管,建筑修缮后改名“劳动剧场”。1957年由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接管,更名“工人剧场”。重新修建后改为钢筋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安装1021个座席。自此以演出戏剧为主,兼放映电影。
  十四、天华景戏院
  天华景戏院坐落在劝业场四楼,于1928年开业,由高星樵集资建造 。为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一楼设500多个座席,二楼为20多个包厢(后改为200多个座席),三楼设180个座席;舞台为转动式。该院除演出京剧外,还是高星樵及其子高渤海成立的稽古社科班的所在地。1930年,稽古社科班在此上演了由陈俊卿编写的连台彩头本戏《 西游记 》,共24本 ,连演数年,上座不衰 。40年代初,稽古社科班上演改编京剧《侠盗罗宾汉》,引起轰动。
  十五、中国戏院
  中国戏院曾名“中国大戏院”。坐落在今和平区哈尔滨道 ,1930年由周振东
图1-44 中国大戏院
(原法租界法国工部局捐务处翻译)、孟少臣(天津商人)集资筹建,1936年落成。周振东为董事长,孟少臣为经理,李华亭、冯承壁、李宗琪为后台管事。戏院为中西结合形式的建筑,混凝土结构,框架式舞台,共5层。占地面积为2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798平方米。一、二、三楼观众厅共设座席1817个。剧场的建筑声学特性好,在当时无扩音器的条件下,距舞台最远的观众席也能听得清演员的演唱。戏院落成后,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由马连良率其“扶风社”的叶盛兰、茹富蕙、刘连荣、刘永奎、马富禄等演出《群英会·借东风》。开场时马连良、马富禄还特地加演了《跳加官·大赐福》。此后,诸多著名京剧演员如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周信芳、金少山、侯喜瑞、裘盛戎、李多奎、张君秋、言慧珠、童芷苓、赵燕侠、杜近芳、高盛麟、李少春、厉慧良等均应邀来此演出。天津解放后,该戏院由政府收购,几十年间多次进行整修。该戏院一直是天津主要的戏曲演出场所之一,也是全国大城市最为著名的戏院之一。戏院开业后,几乎只演出京剧,直至50年代后,才逐渐有些地方戏演出。其中有天津评剧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北京河北梆子剧院、上海越剧团、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浙江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等演出的地方戏。
  十六、第一工人文化宫剧场
  第一工人文化宫剧场坐落在今河北区民族路。其前身是1935年由几家买办集股投资建造的回力球场。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是意大利建筑风格的4层楼房。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由天津市军管会接收,后由天津市总工会管理。1951年进行扩建,1953年竣工,占地面积1704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观众厅设置2480个座席,其中楼下1566个,楼上914个。剧场顶棚、墙壁全部安装优质隔音板,音响效果颇佳。该剧场适于戏曲、歌舞、话剧、杂技、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50年代中期剧场建成开业后,全国各剧种著名剧团和演员如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李万春、高盛麟、厉慧良、张世麟、童芷苓、赵燕侠、马富禄、李多奎、张云溪、张春华、陈伯华、常香玉、红线女、严凤英、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鲜灵霞、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韩少云、筱俊亭、郭兰英、王昆、石一长、黎国基、石连之等曾来此演出。
  十七、人民礼堂
  人民礼堂坐落在今和平区建设路,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7078平方米,建筑面积4918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三层建筑。主会堂由前厅、观众厅和舞台(后台)三部分组成 ,设有1134个座席 。前厅二楼为会议室(原舞厅),可容纳二三百人,两侧配房均为小会议室。舞台为三层,后台两层。三层耳房设有景幕升降设备。前厅半地下室和后台仓库兼作宿舍,可容50至70人。该礼堂建成后,先由天津市公安局使用,后由天津市人民委员会行政处管理,是召开天津市人代会、政协会议及政府工作会议的场所,故定名为“天津市人民礼堂”。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此作过报告。“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公安局军管会接管,后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管理使用,作为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场所,并一度更名“科学会堂”,仍隶属天津市人民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局。该礼堂除供各种会议使用外,也是天津市文艺演出场所之一。天津及全国各地著名表演团体都曾在此演出过。日本、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艺术团体也曾在此演出,并与天津的艺术团体进行艺术交流。
  十八、第二工人文化宫剧场
  第二工人文化宫剧场坐落在今河东区光华路,1953年动工,1954年落成。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工”字形大楼,占地28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由前厅、观众厅及舞台3部分组成。剧场的观众厅为两层,共设置1567个座席(楼下1135个,楼上432个)。舞台装有自动景幕吊杆及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灯光调节器等现代化舞台设备,供演出戏曲、歌舞等使用。后台3层,1层为服装室和化妆室;2层、3层为演员宿舍,共可放置80至120张床位。剧场于1954年1月15日举行开幕式,由梅兰芳及梅剧团演出《八大锤》和《贵妃醉酒》。剧场开业后,全国各剧种的著名剧团及演员常到此演出,其中有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叶盛兰、叶盛章、吴素秋、言慧珠、童芷苓、杨宝森、奚啸伯、厉慧良、张世麟及鲜灵霞、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韩少云、筱俊亭、魏荣元、严凤英等。此外,一些外国访华艺术团体也曾在此演出。该剧场还是天津工人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市职工业余剧团演出的主要场所。天津市各届职工文艺会(调)演,都在此举行。
  十九、民族文化宫剧场
  民族文化宫剧场坐落在今红桥区针市街西口北侧。1956年由天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天津市文化局、红桥区政府共同筹建,1957年落成。该宫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9平方米。为三层楼房,一楼是设有1000座席的大剧场。剧场开业时,由厉慧良率天津市京剧团作开幕首演。其后马连良、赵燕侠等著名演员曾先后来此献艺。中央民族歌舞团和新疆、云南、延边等少数民族艺术团体也多次在此演出。
  二十、天津大礼堂
  天津大礼堂坐落在河西区友谊路。1959年由河北省建造(当时天津为河北省省会),1960年完成主体工程后,由于国家遇到暂时经济困难,工程停工。后曾进行拆改修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天津 ,此建筑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98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投资修建,分大、中、小3处,建筑总面积32400平方米。
  大剧场由前厅、侧厅、观众厅、舞台及后台组成 。观众厅池座设1200~1500座席,楼座设800~1000座席,均为软座椅。舞台系机械化活动车台,可以升降;设置电动景幕吊杆、现代化调光设备和电声设备。
  3个礼堂可供召开各种会议和大、中、小型戏剧 、歌舞、杂技等演出使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先后有来自俄罗斯、美国、波兰、匈牙利、以色列、朝鲜等几十个国际知名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在此演出。
  二十一、南开文化宫剧场
  南开文化宫剧场坐落在南开区白堤路南开文化宫内。1957年南开区政府在原李纯(原江西督军)祠堂二道院内进行扩建,1960年竣工。剧场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观众座席1224个。场内设有化妆室、贵宾休息室和演员宿舍。该宫是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之后,第三个大型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剧场经常上演戏剧、歌舞、曲艺和杂技。剧场开幕时,梅兰芳演出了《穆桂英挂帅》。此后,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厉慧良、张世麟、鲜灵霞、小白玉霜、新凤霞、韩玉花、王玉磬、马三立、骆玉笙等戏曲名家都曾来此献艺。80年代中期,美国青年代表团来津访问,与天津市青年代表团在此联欢,时由天津市歌舞团演出了歌舞节目。
  1990年该剧场因顶部塌毁而拆除。后于1997年在原址重建,仍为剧场,观众厅设800个座席。
  二十二、八一礼堂
  八一礼堂坐落在和平区鞍山道,建于1960年,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原址为20世纪30年代日租界“大和公园”,解放后曾改为“天津少年之家”)。礼堂建筑兼容民族和欧式风格,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舞台装有电动景幕吊杆,观众厅设有1631个座席。舞台前建有乐池,后台备有化妆室 ,侧厅为供接待用的“贵宾厅”,前厅有小卖部,地下室为西洋风格的休闲厅。三楼有120余座位的电影厅和台球室;四楼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剧场 。礼堂可承接戏剧、歌舞、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自开业后,先后有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河南省豫剧团、郑州市豫剧团和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团、总政歌舞团、战友文工团等全国知名的艺术表演团体在此献艺。俄罗斯冰上芭蕾舞团、丹麦欧登塞交响乐团及著名指挥家皮特·古特等外国文化艺术使者也曾来此演出。剧场多次承办全国和天津市的“艺术节”开幕式以及电影新片首映式等。礼堂曾以良好的设备条件、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获天津市“文明电影院”、“明星剧场”称号。
  二十三、新兴影剧院
  新兴影剧院坐落在和平区吴家窑二号路42号。由天津市文化局与和平区人民政府共同出资,于1979年动工,1980年落成。剧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钢筋水泥框架结构,为两层楼房,设置观众座席1438个。舞台装有景幕电动吊杆,台面铺设优质台板及地毯。后台设有化妆室和演员宿舍,并有休息、淋浴、食堂等配套房间。剧场适于演出戏曲、歌舞、话剧。剧场开业时由中央实验话剧团首演《灰色王国的黎明》。此后北京、哈尔滨、沈阳、大连、广州、武汉、无锡等地著名剧团相继在此演出。缅甸、匈牙利、印度、巴基斯坦、突尼斯、日本、挪威等国家的艺术团体也曾在此献艺。
  二十四、滨湖剧院
  滨湖剧院坐落在河西区体院北 ,建于1988年,归属天津京剧院。剧院占地面积3486平方米,砖混结构,三层建筑。观众厅设有850个座席。舞台安装电动吊杆。后台设有化妆室、服装室、会议室及卫生间。剧院除供天津京剧院演出,还常年接待戏剧、歌舞等表演团体演出,并兼营电影放映。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阿根廷国家舞蹈团、朝鲜人民军歌舞团等2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曾到此演出。
  二十五、红旗剧院
  红旗剧院坐落在南开区红旗南路,建于1988年,归属天津评剧院。剧院建筑面积574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观众厅为两层,设置1200个座席。舞台装有电动吊杆 ,设置现代化灯光控制系统和音响系统 。舞台前有乐池,后台设有化妆室和演员宿舍。该剧院以演出评剧为主,也承接音乐、舞蹈、话剧等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并兼营电影放映。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建立的一些礼堂、俱乐部、影剧院、文化馆有的也安排戏剧演出,列表简介如下:
  1958—1986年天津建立的礼堂、俱乐部、影剧院情况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