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四章 戏剧演出
 
 
  ...回目录 
  天津的戏剧表演团体,较早出现的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先后建立的河北梆子班社。
  清同治、光绪年间,河北梆子在天津盛极一时,以固定或临时组合的河北梆子班社(包括授徒兼演出的科班)频频建立。随后,京剧发展并逐渐取代梆子而占据舞台的主导地位。清宣统元年(1909)南开学校首演新剧(即话剧)后,于1914年正式建立新剧团。及至40年代,河北梆子更加衰微,原有的班社余存无几。这一时期,评剧团体增多,尤其是话剧团体迅速发展,一时间,天津的评剧班社和话剧团体林立。
  天津解放后,河北梆子表演团体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京剧团体都有发展。1950年3月,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来津演出后扎根天津。1951年建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强化了话剧艺术。1952年5月开始对私营戏曲班社实行民主改革。1953年7月起先后组建了国营河北梆子剧团和评剧团。同时,对“民艺”、“进步”两个评剧社和天津市越剧团给以经济补贴,使他们成为首批民营公助剧团。
  到1955年,全市还有22个私营剧团(其中京剧5个 ,河北梆子4个,评剧12个,越剧1个),从业人员1391人。1956年初,市文化局接受15个私营剧团申请,全部批准为国营剧团。这些剧团名义上称作“国营”,但在经济上则是集体性质的民营公助。
  自1958年起,市文化局对全市专业剧团进行调整,除直接领导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市京剧团、河北梆子剧团、评剧团、越剧团外,其余大部分国营剧团下放给所在区政府管辖,少数输送给外地。同年下半年,市河北梆子剧团与市评剧团分别扩建为“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天津评剧院”。至此,一个以多剧种为基础,以国营为主导、集体所有制的民营公助为其次、既有市属又有区属的多层次戏剧表演团体的体系在天津形成。
  1966年下半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多数戏剧团体被撤销;市级剧院均缩减为团,即:市话剧团、市京剧团、市河北梆子剧团和市评剧团。1970年曾组建两个“样板戏”剧组(后改为天津市京剧二团和京剧三团)。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逐渐恢复市级剧院原有建制和一批区、县级剧团。其中,除河西区青年河北梆子剧团为集体所有制外,其余均为国营戏剧表演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