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早期建立的戏剧班社,其组成形式多种多样。如:由主角挑班、流动艺人搭班;由艺人自愿组合;由老板出资招人等等。这些班社,多时聚时散,难以查明。仅据能掌握的资料,1914年至1948年期间,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约有10个左右。其中话剧有南开新剧团、三三剧团、青玲艺话剧团、新世纪剧艺社和南北剧团,京剧有稽古社,评剧有山霞社,河北梆子有中华茶园梆子班等。
这些戏剧表演团体,除南开新剧团最早成立于1914年,稽古社创办于1929年,其他多建立在20世纪30—40年代。由高渤海父子经营的京剧稽古社,其活动阵地在天津繁华的劝业场天华景戏院,主要演出当时盛行的连台本戏,很受观众欢迎。山霞社主要由著名评剧演员刘翠霞挑班,在市内较大剧场轮流演出。中华茶园河北梆子班,由茶园经理魏学瀛邀角组成,搭班的演员有梆子名伶银达子、金钢钻、韩俊卿、金宝环等,是河北梆子在天津最有实力的班社,曾对河北梆子的发展作出贡献。
当时的话剧在左翼话剧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表演团体纷纷建立。它们除少数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之外,有不少是进步团体,演出提倡自由民主、宣传抗日和针贬时弊,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一、南开新剧团
天津南开学校在其创办人严范孙和校长张伯苓的倡导下,自1909年开始 ,每年校庆都组织师生编演新剧(即话剧)。1914年5月,周恩来等发起建立“敬业乐群会”,并于是年11月成立“ 南开新剧团 ”。该团设正副团长,下设编纂、演作、布景、审定四个部。戏剧家张彭春曾担任副团长,时在该校就读的周恩来曾任布景部副部长 。该团以张伯苓倡导的“练习演说 ,改良社会”为宗旨,把编演新剧作为培养人材、改良社会的途径。据《南开话剧运动史》记载,从1908—1922年期间,上演的剧目有46个,都是师生们自编的。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南开新剧受到津京等地观众的欢迎,也引起文化界名流、学者如鲁迅、梅兰芳、胡适、陈大悲、宋春舫等人的关注。报刊上刊登过该团的剧本和演出的报道与评论,其声誉已超过某些专业剧团。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天津为中心的话剧活动因波及到华北、东北而推动了北方的话剧运动。以南开新剧团为摇篮的话剧运动所造就出的一批戏剧人才及其理论倡导与艺术实践,为中国话剧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稽古社
稽古社(京剧班社)于1929年春由高星樵创办,其子高渤海为负责人。社址设在劝业场内天华景戏院。赵美英、梁一鸣、朱小义、张德发、娄廷玉、雷喜福、唐韵笙、雪艳琴、孟丽君、张云溪等京剧演员先后在该班担任主演。该社建立初期主要演传统京剧。自唐韵笙加入后始演自编新剧目如《好鹤失政》、《闹朝扑犬》等。1930年以后,演出连台本戏如《西游记》等,很受观众欢迎。该社于1944年解体。
三、山霞社
山霞社(评剧班社)成立于1931年,主演刘翠霞兼任社长。桂宝芬、张月亭、刘小楼等为主要成员,首演于福仙茶园,后常在较大剧场轮流演出,以《雪玉冰霜》、《劝爱宝》、《王少安赶船》等剧享名 。还从时装新戏移植了《一元钱》、《空谷兰》等剧。1941年7月随刘翠霞逝世而解体。
四、三三剧团
三三剧团于1933年1月成立。该团是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 ,由天津“左联”的成员林森森、王士钧、高文通等和进步青年学生组成的进步话剧团。团内建有共青团小组 。该团与晦明剧社于当年7月12日联合举办赈灾公演,演出田汉的《梅雨》、余异的《丰收》、辛克莱的《居住在二楼的人》和张季纯的《 二伤兵 》,演出极为成功,被誉为“划时代的演出 ”。同年8月,该团与“晦明”、“长夜”三个剧团的部分成员发起成立“天津戏剧协会”(即左翼戏剧联盟)。为时不久,由于部分成员被捕而终止了活动 。后该团3次改组为“水平剧社”、“青春剧社”和“矛盾剧社”,先后演出过田汉的《江村小景》、《姊妹》、《一致》,沙基的《最后一计》,楼适夷的《活路》等左翼进步话剧。
五、青玲艺话剧团
青玲艺话剧团是由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青年组成的左翼剧团,建立于1935年1月1日。团长牟岳、周考言,组织实行委员制。委员中缪正心、周谦为中共地下党员。该团建立后 ,不仅演出进步剧目 ,还主编《艺话》月刊,刊登文艺理论、创作剧本、戏剧评论及剧坛消息。撰稿人多为新闻界 、文教界的进步人士 。该团于当年1月27日和5月12日举办过两次有关话剧的座谈会 、讨论会 ,促进了天津左翼戏剧运动的发展。1936年11月1日,由该团和草原诗歌会等13个进步文化团体联合召开天津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逝世大会 ,决定成立“天津文艺协会”和向全国发起设立“鲁迅先生文艺奖金”。会后,会议主办人员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
六、新世纪剧艺社
新世纪剧艺社于1945年春成立。该社名义上是由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出资主办,实际上领导权掌握在担任该社导演和主要演员周峰、陈嘉平两名中共地下党员的手中。他们团结白珊、张茜、董行佶、于是之等一批进步青年演员,演出的都是著名剧作家的进步剧作,如郭沫若的《孔雀胆》、曹禺和宋之的合作的《黑字二十八》和《草木皆兵》,以及陈白尘的以讽刺国民党腐败政府为主题的《升官图》等。
七、中华茶园河北梆子班
中华茶园河北梆子班 ,1946年7月由中华茶园经理魏学瀛邀角组成。先后搭班的演员有金钢钻(王莹仙)、银达子(王庆林)、金宝环、葛文娟、小翠云、柳香玉、韩俊卿等。演出剧目多为河北梆子传统名剧。该班是当时天津市内唯一的专业河北梆子戏班,为保留河北梆子在天津的实力有特殊贡献。韩俊卿曾带头在该园演出从京剧移植的《锁麟囊》等新戏。1948年,一代名伶“金钢钻”在演出中不幸猝死于戏台上。后于同年10月该班解散。
八、正风剧社
正风剧社(评剧班社)于1948年成立,社长张福堂,副社长王玉堂。主要演员有刘小楼、孔广山、吴凤霞、王宝坤等。之后有来自东北的白云峰、六岁红(孙芸竹)、羊兰芬等人加入。白云峰被推举为社长。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貂蝉》、《打狗劝夫》、《千里送京娘》等。该社于天津解放前夕一度停业 ,1949年重建后,改包银制为共和制,并在军管会文艺处的支持下 ,大胆进行革新,积极编演现代生活题材的评剧,受到群众欢迎。文化部戏曲改进局邀该社去北京演出,并授给“改革先峰,推陈出新”锦旗一面。天津市文化局确定该社为戏曲改革的试点单位,并多次给予奖励。
此外,还有不少早期及解放前建立的戏曲班社和话剧团体,绝大多数随时代的发展相继解体。对这类班社和团体,列表简介如下: 清同治末年(1874)至1948年部分戏剧表演团体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