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一章 剧种
 
                       第十二节 歌  剧 ...回目录 
  
  天津于1940年出现了歌剧。当时,天津的音乐家张肖虎以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兰辞》为题材,创作了歌剧《木兰从军》。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此剧未能公演。直到1946年,天津才有歌剧演出。
  一、初创时期的歌剧
  1946年夏,在张肖虎的倡导下,北平、天津两地的音乐家组成“歌剧协进会”,创作排演了多幕大型歌剧《松梅风雨》。剧本是剧作家刘璜创作,陈锦任导演,张肖虎作曲并任指挥 。全剧共4幕,无对白,是仿照西方歌剧中各种样式的歌曲和吟唱调组成。剧中主要角色均由天津的歌唱家沈湘、李洪宾、茅爱立、王复生、严仁覃担任。北平的师范大学音乐系和辅仁大学、育英中学的同学组成的合唱队参加演出。天津工商大学管弦乐队担任伴奏,吸收部分演奏家担任首席与主奏 ,其中有马道允、雷振邦、刘虎臣、刘金定等。此剧于1946年8月初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售票公演,演出场场满座,轰动了津城。接着于8月9日转移到北平公演 。一个暑假期间 ,该剧在平津两地共演出20余场,其受欢迎的程度,引起平津两地文艺界,特别是戏剧界的重视,这为后来歌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解放后歌剧艺术的发展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 ,随军进城的华北群众剧社把他们在解放区创作演出的新歌剧《献礼》、《王秀鸾》等带到天津演出,让天津人看到了来自解放区的歌剧艺术。
  1951年建立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所设歌舞剧团,曾排演《宝山参军》等歌剧;1953年创作演出了《赤叶河》、《钢花遍地开》等歌剧;1958年创作演出了《小二黑结婚》等4部歌剧。
  1959年,天津人民歌舞剧院设歌剧团 。此后歌剧创作和演出有新发展。1959年有《木匠迎亲》等4部;1960—1965年初,共创作演出《洪湖赤卫队》、《义和团》、《王杰赞歌》、《煤店新工人》等7部。当时天津的戏剧舞台 ,歌剧不断,成为歌剧演出的兴旺时期。例如《南海长城》一剧在人民剧场连续演出两个月,多为日演两场,场场满座。1965年2月,周恩来总
图1-24 天津人民歌舞剧院创作演出
歌剧《义和团》(1960)
理在天津干部俱乐部大剧场观看大型歌剧《王杰赞歌》,看后和演员们一起同唱该剧的主题歌——《愿把青春献人民》。周总理的行动使演员们受到极大鼓舞。
  “文化大革命”期间,歌剧活动减少。1979年恢复歌舞剧院后,歌剧活动增多。至1989年 ,曾演出世界著名歌剧《 货郎与小姐 》、《 费加罗的婚礼》、《帕老爷的婚事》,中国新歌剧《三个女儿的婚事》、《泪血樱花》、《银杏树下的爱情》,以及该团在60年代及以后创作的现代歌剧《义和团》、《王杰赞歌》、《煤店新工人》、《费尔玛之光》、《广厦抒情曲》、《喜事的烦恼》等剧目。
  歌剧艺术的发展,从50年代的《钢花遍地开》、《小二黑结婚》,60年代的《王杰赞歌》、《煤店新工人》,到80年代的《宦娘》、《广厦抒情曲》,经过学习、锻炼与探索的历程。例如,外国著名歌剧《帕老爷的婚事》的排练,对演员的声乐技巧、表演情绪、性格塑造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演员们靠胆识,靠实力,靠敬业精神,使此剧的演出获得成功。
  歌剧艺术的发展,锻炼、培养了中青年两代演员,主要有于淑珍、关牧村、许正源、胡自勤、张艺、刘允彤、王玉霜、徐薇、项捷、吕宝荣、汪萍、李维熹、甘文仲、刘玉文、陆鸿书、高集森、赵宝山、康君柱、纪士民、薛跃林、刘恩秋、张广庆。导演有王惠芬、王从信、娜孤歌、石容贞、郎宗 、王泉。
  歌剧艺术的发展,还培养了无数热爱歌剧艺术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