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一章 剧种
 
                       第十节 木 偶 剧 ...回目录 
  
  早在清代,就有布袋戏(木偶戏的一种)的流散艺人从河北省一些地方来天津撂地演出。20世纪40年代,时有民间艺人操演的“扁担戏”(木偶戏的一种)出现在天津街头。50年代初,一度出现了小学生自娱自乐的木偶戏。当时,天津儿童影院组建了业余木偶剧团,作为该院配合电影放映为中小学生服务的一个项目。1976年,天津市木偶剧团正式成立。自此,天津始有木偶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一、木偶剧的发展
  木偶剧团建立后,聘请专职教师对年轻演员进行基本功训练,使之在掌握木偶的操纵技术和提高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创作排练新剧目。两年后成功地上演了《三打白骨精》和《鸭司令》等新创剧目。此后,天津的木偶剧开始步入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历程。1985年,天津市木偶剧团改建为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设有木偶队,使木偶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木偶剧走向专业化之后,经过基本功培训,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为创作演出较高质量的剧目创造了有利条件。1991年,儿童艺术剧团与天津市艺术学校联合招收一批学员,经过几年专业培训,充实到木偶剧
图1-22 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演出扁担戏《耍狮子》
队伍——成立了木偶青年队,扩大了木偶艺术队伍。
  表演形式上 ,由单一的杖头木偶一种 ,逐渐增加了布袋木偶(1977)、提线木偶(1994)和扁担木偶(1995),使几种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共同发展,强化了木偶剧这一艺术品种。演出剧目由初期的十几个发展到60多个。其中自编的占70%。优秀剧目和具代表性的保留剧目有《 神笛 》、《点金术》、《女皇的新衣》、《少年霍元甲》、《大肚弥勒佛》、《三打白骨精》、《尼玛·太阳》、《红蜻蜓》、《 淘气包奇遇 》等。获奖剧目有《三打白骨精》、《大肚弥勒佛》等。
  表演艺术从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发展到以技艺娴熟 、风格独特而见长 。造型设计把“泥人张”精巧细腻的艺术手法与木偶的粗犷、豪放的表演结合起来,形成“远看简洁完整 ,近看精巧细腻 ,静中神态含蓄,动中神乎其神”的独具特色的天津木偶造型艺术。对此,中国木偶皮影协会会长于哲光赞赏道:“天津木偶造型很有味道,有艺术魅力。把‘泥人张’彩塑引进木偶造型是个创新。这是天津木偶造型艺术的特点,将对全国木偶艺术起到示范作用。”
  二、演出与获奖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天津的木偶剧演出日趋活跃,演出场次逐渐增多,年均为200场,最多时达400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剧场到学校 ,从城市到农村 ,深受小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这期间,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还曾携带木偶剧《兄弟打虎》、《猪八戒背媳妇》、《耍盘子》等剧目到国外演出。
  改革开放以后的十几年间,天津木偶剧在参加全国和省市级的汇演、调演和展览演出等活动中,多次荣获省市级和国家级奖励,其中包括演出奖、优秀剧目奖、木偶造型设计奖和舞台美术奖等。90年代以来,木偶剧已成为天津剧坛上一朵灿烂开放的小花,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