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一章 剧种
 
                       第九节 曲 艺 剧 ...回目录 
  
  天津是北方曲艺的中心和发祥地。20世纪30年代,天津曲艺演员为谋生计,偶尔反串演出京剧和话剧。这种反串演出,是以相声演员为主要角色,结合本工优点,发挥“说学逗唱”的特长。这可谓“曲艺剧”的雏形。
  一、曲艺剧形成
  天津解放后 ,民营的红风曲艺社曾配合当时的民主改革排演了《恶霸袁文会》,
图1-21 曲艺剧《新事新办》 常宝霆、筱映霞主演
1952年又排演了《检举》。《检举》中的角色由各曲种演员分别扮演 ,并以其本工曲种参加演出 ,演唱的曲调杂陈 ,表演形式仍属“ 彩扮相声剧”的性质。同年,天津市曲艺团排演了宣传婚姻法的《新事新办》,其演唱曲调统一为单弦牌子曲,采用分幕分场的编剧方法,增加了布景和油彩化妆,伴奏增加了“前奏曲”、“幕间曲”,还吸收河北梆子过门《 海青歌 》,并间以武场(打击乐)烘托气氛,使曲艺剧面目一新,受到观众的赞许。1954年10月,该团以《新事新办》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三等奖及戏曲音乐一等奖。至此,天津曲艺剧正式定型,成为一个新型剧种。此后,曲艺剧便流行开来。除市属曲艺团体外,一些区级曲艺团体及业余职工文艺团体也纷纷排演曲艺剧。演出剧目日益增多。在鼎盛时期,仅市属曲艺团体就有《新事新办》、《柳树井》、《家庭问题》、《罗汉钱》等50余出,从事编剧、导演的有陈寿荪、王家齐、张鹤琴、杜放等。区级曲艺团体和业余职工文艺团体也有几十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当时的红旗戏院,以及鸟市、南市等地的一些演出场所,均长期演出曲艺剧。
  二、艺术特点
  曲艺剧在广泛流行和演出实践中得以发展 ,在艺术上逐步完善 。到50年代中期,已形成几个特点:一是曲艺剧无专业演员,全由曲艺演员反串。主要有:石慧儒、骆玉笙、常宝霆、筱映霞、马书麟、王佩臣、赵佩茹、常连安、陈亚华、新韵霞、苏文茂、白全福、全常宝、闫风华、周文茹、李梅庚、闫秋霞、张伯扬、魏文华、魏文亮等;二是剧目题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多;三是表演上吸收了“拆唱八角鼓”、“彩扮莲花落”等以唱为主的特点和“彩扮相声剧”的滑稽诙谐的对白风格,以及话剧的化妆和分幕分场的形式,做到唱、念、表演并重;四是音乐伴奏全部采用单弦牌子曲,穿插演唱,从而构成“联曲体”的音乐基调;五是伴奏乐器除大三弦(主弦)和南梆子(乐队指挥)外,还有弹拨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近20种。而打击乐只在前奏曲和幕间曲,以及一些曲牌中使用。即使演古装戏上下场,也不使用,这是伴奏的特色。
  三、逐渐退出舞台
  50年代中期,天津市曲艺团实行以演出单场为主的制度,逐渐辍演曲艺剧。一些区级曲艺团体及业余群众曲艺组织仍继续排练演出曲艺剧。直到1983年,和平区职工文艺俱乐部还曾自编上演《怨谁》和《将心比心》等剧目。但自此之后,曲艺剧便从舞台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