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一章 剧种
 
                       第五节 越  剧 ...回目录 
  
  越剧是源于浙江省的一个年轻的新兴剧种。天津解放初期,曾有外地的越剧表演团体来天津演出 。1950年3月,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由团长筱少卿、副团长裘爱花率领邢湘麟、章飞飞等50余名演职人员应邀来津演出,受到天津观众的欢迎。该团就此扎根天津,改名“天津市越剧团”,使天津的戏剧舞台增添了越剧这一新的剧种。
  一、演出受到好评
  越剧从上海来到天津,存在30多年,先后创作、改编、移植演出各类题材的剧目上百出。代表性剧目有《 红楼梦 》、《梁山伯与祝英台》、《菊花石》、《十五贯》、《碧玉簪》、《云中落绣鞋》、《珍珠塔》、《桃花扇》、《文成公主》、《刘三姐》等。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1954年天津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优秀演出奖”。《文成公主》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演出,受到各界好评。周恩来总理观后上台接见全体演职人员 ,并鼓励说“戏演得好!”郭沫若观后题诗:“八千里路赴逻些,巾帼英雄事可夸,远昭明妃传妙曲,中原人物到天涯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北京日报》发表题为《“文成公主”说了话 !》的长篇文章,肯定了剧中的历史事实,认为这是一出经过艺术创作的好的新编历史剧。谢冰心也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出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好戏》的文章。同年12月,《文成公主》赴京汇报演出,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全国剧协和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萨空了、翦伯赞、马彦祥、李健吾、马少波等观看首场演出后,一致肯定此剧符合民族政策,是一出有思想性 、艺术性的好戏 。1961年1月 ,应中央民委之邀在民族文化宫为班禅大师演出此剧,班禅高兴地上台与演员合影。此剧为北京文艺界招待演出时,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李桂云等戏曲名家和首都文艺界领导、专家阳汉笙、田汉、欧阳予倩等观看演出,并开了座谈会,对演出给以很好的评价。1961年《云中落绣鞋》演出后轰动一时,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影片,发行国内外。
  二、在改革与探索中前进
  越剧,由于全部是女演员表演 ,在表现现代生活题材剧目上,有较多局限性和难度。1960年7月,尝试发展男演员,招收20多名学员(多为北方籍),组建少年训练队 ,聘请越剧老演员和京剧武功老师担任专职教师。此后至1964年的5年间,尝试排演了根据长诗改编的越剧《菊花石》,根据云南省京剧本移植的《黛诺》,以及《张高谦》等3个不同题材的现代剧目。演出后都受到观众的赞许。
  天津市越剧团通过艺术实践,不断摸索改进:一是在台词语音方面,为照顾北方观众易懂,在唱、念上,适当采用与普通话相近的读音,对北方人能听懂的具有南方特色的词汇予以保留。二是在唱腔及伴奏上,吸收溶化许多北方音乐素材,以及北方剧种的唱腔和曲牌,丰富越剧的音乐,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如,在移植吉剧《桃李梅》时采用东北“二人转”的素材;在《文成公主》一剧中,溶进京剧[朝天子]的曲牌旋律和[二黄导板]、[西皮原板]的唱腔旋律;在《追鱼》一剧张珍的唱腔中,几乎就是河北梆子[慢板]唱腔音调的变形,使越剧增加了豪壮、激越的燕赵风韵,增强了越剧音乐的表现力。1960年《戏曲音乐》杂志就该剧的演出载文称:“突破了越剧原有的抒情、缠绵、纤细的音乐特点,使她具有了一种质朴、健康而壮美的风格”。三是乐队从原来只有板胡等几大件、演奏人员不过四五人,到1960年即已形成具有民族弓弦、弹拨、吹管、打击乐器4个组成部分和高、中、低3个层次的基本结构,并根据剧目的需要,适当增加西洋乐器和色彩乐器,使乐队编制逐渐趋向合理,初步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民族戏曲管弦乐队。四是乐器的编配不仅有齐奏,还有领奏、独奏、轮奏、重奏和多声部的合奏,大大增强了综合性民族戏曲乐队的表现功能。五是曲牌的运用,除越剧的常用曲牌 ,还增添了从京剧、绍剧 、昆曲,以及北方越剧团借鉴、吸收的[哭皇天]、[小开门]、[节节高]等曲牌,充实和丰富了越剧的伴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