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一章 剧种
 
                       第四节 话  剧 ...回目录 
  话剧是从外国移植来的新型剧种 。天津南开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和张伯苓在欧美考察教育时受到启迪 ,归来后积极倡导,并亲自编演话剧(当时称新剧 ),逐渐形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话剧运动。因此天津被誉为中国话剧的“ 北方摇篮 ”。在同时期 ,天津人李叔同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留学日本的学生中组织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话剧。因此天津的话剧艺术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南开新剧团建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开学校创办人严范孙曾在自己家里组织演出新剧,由张伯苓、韩询华等参加演出了《箴膏起废》一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伯苓去欧、美考察归来,即着手编写新剧《用非所学》,并自导自演和组织师生在课余排练,于清宣统元年(1909)在校内正式演出。此后南开学校每逢周年校庆都要编演新的剧目。
  1913年,周恩来考入南开学校后,积极投入话剧活动 。1914年5月,周恩来等发起组织建立“南开学校敬业乐群会”。在他们的倡导下,并得到校长的支持,于1914年11月正式建立起“ 南开新剧团 ”,作为敬业乐群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剧团公举教师时趾周为团长,下设编纂、演作、布景、审定四个部。周恩来担任布景部副部长 。他是剧团的
图1-13 张彭春 1918年任
南开新剧团副团长、导演
中坚分子,曾参与编剧、演出、舞台设计、布景制作,并在剧中担任过女主角(当时男女不同校,女角由男人扮演),受到师生们的赞誉。他在1916年撰写的《吾校新剧观》一文,不仅奠定了南开新剧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理论的开篇之作。
  1916年,张伯苓胞弟张仲述(彭春)自美国留学归来 ,被推选为剧团副团长兼导演 。在他的主持和指导下,南开新剧团在演剧艺术上不断提高,排演了一系列中外著名话剧,如自编的《一念差》、《新村正》;易卜生的《傀儡家庭》(又名《娜拉》)、《国民公敌》,高尔斯华绥的《争强》和莫里哀的《财狂》、果戈理的《巡按》等剧。使南开新剧团从演出自编剧本又发展到系统地上演西方著名的写实剧。
  通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南开新剧受到了津京等地广大观众的欢迎,也引起了文化界名流学者如鲁迅、梅兰芳 、胡适、陈大悲、宋春舫等人的关注 ,他们都看过南开新剧团的演出,并发表过评论 。《 新青年 》、《 晨报》、《每周评论》、《新潮》、《春柳》、《新民意报》等有影响的报刊都刊登过南开新剧团的剧本和对其演出的报导与评论。
  南开新剧团注重剧本创作 ,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1922年这一阶段 ,单是有记载的上演剧目就有近5 0个。该团在长期的活动中,培养锻炼出一批优秀的编剧 、导演和演员人才,不少人成为中外知名的话剧艺术家。
  “五四运动”前夕,是南开新剧活动的活跃时期。在其影响下,津京一带一些大、中学校和专业剧团纷纷演出南开新剧或自编自演话剧。“五四运动”中,许多爱国青年学生深入社会,通过演讲和演剧宣传爱国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当时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邓文淑)曾主演《花木兰》和《 刺杀伊藤博文 》(表现朝鲜爱国英雄安重根英勇抗敌的故事)两剧,其后在1923年她为“女星社”开办妇女  补习学校筹募经费,又演出《新闻记者》一剧,并女扮男装主演剧中的胡记者。
  天津的话剧演出活动,至20世纪20年代末 ,呈现出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趋势 。在南开学校内,除了南开新剧团,还有“师生联欢会”、“新友会”、“游艺会”等开展演剧活动。社会上也有演剧团体如“美国戏剧研究公会”、“旅津外侨戏剧研究会”等公演话剧。
  从30年代开始,天津汇文中学、新学书院、中西女中及官立中学等都演出话剧。如1930年中西女中学生就由黄佐临(时任新学书院名誉院长,以后成为著名导演)指导排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愿》,主演为丹尼(金润芝,以后成为名演员)。一时间,以天津为中心的话剧活动,波及到华北和东北,从而推动了中国北方的话剧运动。
  二、左翼话剧运动兴起
  20世纪30年代,是话剧在天津的发展和繁荣时期。社会业余话剧团体和学生剧团纷纷成立,并出现职业演出团体。新闻报刊也重视对话剧演出的报导评介,既扩大了社会影响,也对话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频繁的演出实践,使天津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戏剧人才 。如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著名导演和戏剧评论家焦菊隐、黄佐临,表演艺术家金焰、谢天(谢添)、梅阡、梅熹、刘念渠、李保罗、石羽(原名孙坚白)等人;至于石挥、蓝马、黄宗江、黄宗英、张福骈等也都是在天津起家,其中很多是受南开话剧的影响,才终身从事戏剧活动的。
  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随着全国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天津的话剧不断掀起上演左翼剧作家的进步话剧的热潮,并建立起天津左翼戏剧联盟组织。
  1930年2月,天津第一个社会话剧团体“ 现代剧社 ”首次在春和戏院公演易卜生的名剧《群鬼》。1931年3月,南开新剧团曾演出《这是谁的错》和丁西林的独幕剧《北京的空气》。同年6月 ,法商学院“新剧研究会”和“艺术研究社”演出《父归》、《山河泪》和田汉的《获虎之夜》等剧。8月,由李云谐发起成立的“五月艺社”演出田汉的《颤憟》,谢天(谢添)在此剧中首次露演 。同年还有河北第一女子师范演出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梁上君子》。
  “ 九一八事变 ”后 ,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天津的左翼文化运动随之蓬勃展开 。左翼进步剧团相继建立。年末,南开中学进步学生王士钧、高文通、关宝丰等组织的学生剧团,排练了楼适夷的抗日话剧《S·O·S》。
  1932年3月,南开大学理科学会演出易扬编写的话剧《工场夜景》;4月,在张鸣琦、陆善忱、严仁颖、金焰(著名影星)等指导下,由南开中学校友组成的天津励群社,演出吴秋尘编导的三幕话剧《到前线去》。5月 ,南开中学部分学生组织的“零零剧社”在校内演出日本作家秋田雨雀的改译本《北国之夜》,在置景和灯光方面首次使用弧光灯,增强了舞台效果。年末,由毕学洪(社长)、刘念渠、杨紫东、陶子权、雷池、黄树则等十余人组成“晦明剧社”,其成员余异、何穆、柳岳合编的抗日话剧《抵抗战》,内容以热河失守为背景,描写农民兄弟二人参加抗日义勇军的故事,于1933年4月1日公演,并在演出时作“幕前宣言”,宣传抗日救亡。
  这期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由天津“左联”部分成员林森森、王士钧、高文通等和进步青年学生组成的左翼剧团“三三剧团”建立。该团与“晦明剧社”,于7月12日在春和戏院联合为赈灾公演了田汉的《梅雨》 、余异的《丰收》、辛克莱的《居住二楼的人》和张季纯的《二伤兵》,演出极为成功,被誉为“划时代的演出”。8月,由“三三”、“晦明”、“长夜”3个剧团的部分成员发起组织“天津戏剧协会”(即左翼戏剧联盟)成立。其宗旨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上,推动话剧运动。但为时不久,由于部分主要左翼成员被捕,遂终止了活动。随后“三三剧社”几次改组为“水平剧社”、“ 青春剧社 ”和“矛盾剧社”,先后公演过田汉的《江村小景》、《姐妹》、《一致》,沙基的《最后一计》,楼适夷的《活路》等剧。
  同年,各大中学校演出左翼剧目也很活跃。先后有河北女子师范演出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扶轮中学“强魂社”演出《一条战线》、《这是谁的错》;天津艺专演出田汉的《苏州夜话》和法朗士的《哑妻》;市立师范“孤松剧团”演出熊佛西的《一对近视眼》。此外,还有天津青年会话剧团、开明中学学生剧团、三八女子中学学生剧团及海燕剧团等都曾演出田汉、熊佛西、楼适夷等编写的左翼进步话剧。
  1934年,各学校剧团先后有省立女师上演《苏州夜话》;河东中学演出胡也频的《绅士请客》;河北中学演出田汉的《战友》;南开中学演出洪深的《五奎桥》;南开女中演出朱瑞钧的《寄生草》;扶轮中学演出《战友》和熊佛西的《喇叭》等剧。同年,社会上又涌现了一批新的剧团,主要有:“晓露剧社”1月初成立后 ,与“矛盾剧社”联合公演了田汉的《生之意义》、张平群的《死网》、袁牧之的《上帝的叛徒》等剧;“春草剧社 ”于4月8日成立;市青年会“联青社 ”由王家齐导演,4月28日公演了熊佛西的《锄头健儿》;“鹦鹉剧社“由谢天、宗由发起于6月间成立,7月1日演出了田汉的《颤憟》、《生之意义》等剧;“微沫社”成立于8月间 ,公演了小石译的《街头人》、岂明译的《婴儿杀害》、《最后一计》。同年,南开新剧团由张彭春导演,万家宝(曹禺)、吕仰平等主演三幕剧《新村正》。孤松剧团由孙坚白(石羽)、郭兰田、华静珊等演出熊佛西的《王三》,张鸣岐的《残疾》,袁牧之的《毋归》 。
图1-14 剧作家曹禺
南开大学文学会在11月该校联欢会上演出了张平群改译的《别宴》、《打是喜欢骂是爱》。
  1935年天津左翼剧运形成新的高潮 ,不仅是剧团、演出剧目众多,而且出现了几件在话剧发展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事情。首先是曹禺的成名作《雷雨》的发表和上演 。曹禺是天津南开中学培育成长的戏剧人才 ,在校期间就开始构思《 雷雨 》剧本,经过5年酝酿 ,于1933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就读时写成,1934年发表于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上。1935年8月17日,由天津市立师范学校的孤松剧团首次演出 ,轰动津门。导演吕仰平,主要演员陈绩、佗菩 、严如、陶一、蓝天、李琳等 。天津《益世报》、《庸报》都出刊了评介《雷雨》的专号,认为是“中国剧坛上空前的收获”。
  其次,是由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青年组成的左翼剧团——“ 青玲艺话剧团 ”成立 。团长牟岳、周考言,组织实行委员制,委员中缪正心 、周谦为中共地下党员(后被捕就义于日伪监狱中)。该团建立后,不仅演出进步剧目,并主编《 艺话 》月刊 ,刊登文艺理论、创作剧本、评论和剧坛消息,撰稿者也多为新闻、教育界的进步人士。该团还于1935年1月27日召开话剧座谈会,探讨有关话剧的水准、舞台服装和演技等问题;5月12日,为反对王泊生(戏剧家,他在南京《中央日报》上发表文章诋毁话剧,激起全国话剧界的反对)的谬论 ,召开了有天津各剧团 、上海中旅剧团及左联代表人士王余杞、卜少夫 、董秋芳、吕仰平、姜公伟、吴润荪 、李影心等70余人参加的讨论会。他们还到西郊区小园村庙会为农民演出熊佛西的农民剧《金宝》,受到农民欢迎。青玲艺话剧团在促进天津左翼剧运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领头作用。
  第三 、中国最早的职业话剧团体“ 中国旅行剧团 ”( 简称“中旅”)于1935年1月 、3月、10月和1936年2月 ,先后4次来津公演。该团团长兼导演唐槐秋、副团长戴涯,主要演员有唐若青、白杨、陶金等。演出左翼进步剧目有《 名优之花 》、《寄生草》、《醉了》、《压迫》、《雷雨》及外国名剧《女店主》、《梅梦香》、《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等。这期间,天津又成立一批话剧团体如 :白雪剧社( 后更名乙亥剧社)、春草剧社、青青话剧团、新生话剧社、喇叭剧团、非非剧团、天津剧团(为天津的第一个职业话剧团)、时代剧社、咪咪剧团、宓若剧社、新路剧社、春笋剧社、流线剧团、津电话剧团、绿波剧团、百合剧团、绿竹剧团、永生剧团、天津东方旅行剧团、东方剧团、今日剧团、通俗剧团、银绿剧团等。与此同时,天津话剧界除演出外,多次组织有关话剧运动和艺术探讨的讲演会、座谈会、茶话会 ,联欢会 ,邀请著名戏剧家熊佛西、吴秋尘、李一非、董心铭、陈锦、张彭春等讲演,还创办了《艺群》(半月刊、李云子主编)、《红绿》(半月刊,杨剑秋,谢天主编);发起和筹建“ 天津戏剧联合会 ”和“天津戏剧协会”及“中国话剧研究会”等组织 。1936年11月1日由青玲艺话剧团和草原诗歌会等1 3个文化团体200余人,在市立第二十九小学召开了“ 天津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逝世大会 ,宣读悼念鲁迅逝世的《诔词 》,发行《大会特刊》,并决定成立天津文艺协会和向全国发起设立鲁迅先生文艺奖金。
  1937年1月1日,天津鹦鹉剧团在新新剧院公演了夏衍的国防剧《赛金花》,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月2日,由天津东方旅行剧团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曹禺的《日出》。这是曹禺1935年5月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写成的又一名剧。1937年7月23至25日,天津鹦鹉剧团由李保罗导演,苏珊、毕铭等主演在北洋戏院公演了《雷雨》、《日出》。
  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后,在日伪政权统治下,剧运一度沉寂。1938年初春,天津鹦鹉剧团在李保罗、毕铭等人主持下 ,开始恢复演出《财狂》、《钦差大臣》等外国名剧和曹禺的《雷雨》、《日出》,以及夏衍的《赛金花》。1939年底,李保罗、高笑鸥等以“公教青年会话剧团”的名义举行赈灾义演,由李保罗导演并主演《 财狂 》、《屠户》和《雷雨》。当时,李保罗是曹禺剧作的热情普及者,在他主持下,曾导演和主演了曹禺的《雷雨》、《日出》、《 原野 》、《北京人》和独幕剧《正在想》(简称“五部曲”)等,被誉为“剧坛怪杰”,社会上有“提起李保罗,想起‘五部曲’”之说。
  从1942年底开始,天津南市的“ 群英 ”、“ 庆云 ”、“燕乐”三家原演杂耍的戏院,改演话剧。群英戏院由“露克话剧社”、“新中华剧团”(后改名“群英话剧社”)演出 。燕乐戏院则由李倩影 、白燕和言慧兰等组成的“ 燕乐女子话剧团 ”演出“时代新剧”(经过改革的“文明戏”)。1944年9月,由相声演员侯宝林与话剧演员霍克家、方紫等组建的“北艺剧团”,在北洋 、天宝两剧场公演《 绿窗红泪 》(周贻白编剧)。这些剧团的演出,通俗诙谐,一时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市民话剧”。
  三、进步话剧活动形成主流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 。天津由国民党政府接收 。中共地下组织于同年10月7日成立公开的文化团体“天津文化人联合会”( 简称“文联”)。为推动天津的戏剧运动,1946年初,文联以筹集基金的名义,与当时来津演出的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合作,演出了吴祖光的《 凤凰城 》。他们冲破国民党宪警、特务的阻挠和破坏,坚持演出3天,群众反映强烈。自1945年8月至1949年1月的解放战争时期内 ,先后在津演出过的职业话剧团体约有25个左右。例如:由地下党员刘爽军主持的“和平剧社”,1945年底在津演出了《文天祥》、《重见光明》、《凤凰城》等剧,产生不小的影响。1946年春成立的“新世纪剧艺社”,名义上是国民党市党部出资主办的,实际业务领导权掌握在中共地下党员周峰、陈嘉平(陈平)手中。他们团结一批进步青年演员白珊、张茜、董行佶、于是之等,选择演出著名作家的进步剧目如郭沫若的《孔雀胆》,陈白尘的《升官图》,曹禺、宋之的合作的《黑字二十八》和《草木皆兵》。1946年8月 ,上海的“南北剧社”来津演出,主要成员有丁力(导演)、孙道临、黄宗江、黄宗英 、文飘、端木兰心、朱家琛等。该社还吸收天津新世纪剧艺社的部分人员如中共地下党员陈嘉平、郑天挺和进步青年卫禹平、于是之、张茜、朱莎、白珊等参加演出。1947和1948年北平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敌演剧二队”和“祖国剧团”两次来津演出《丽人行》、《孔雀胆》、《大凉山恩仇记》、《虎符》、《大团圆》,以及高尔基的《夜店》等剧。在上述演出的影响下,天津的一些职业话剧团不断上演曹禺、洪深等的《锦绣河山》、《一门忠烈》、《郑成功》、《重庆廿四小时》、《还我河山》、《秋海棠》等进步剧目,活跃了天津话剧舞台。
  天津的大、中学校和一些工厂,也有不少业余话剧团体在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南开大学的“虹光剧社”。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该社结合学生运动排演了反内战的话剧《凯旋》和《打城隍》、《兄妹开荒》、《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第一、二幕)》(改名《乡女怨》)等解放区的短剧。北洋大学的“北光话剧团”,广东中学的“白水话剧团”,南开中学的“骆驼剧社”,以及耀华中学的学生话剧团,演出不少短剧和活报剧。工厂则有东亚毛纺厂的“劳晶实验剧团”曾排演田汉的《回春曲》和陈白尘的《升官图》,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1948年11月 ,由梅阡导演 ,集中了魏鹤龄、高笑鸥、韩非、董行佶、周峰、李景波、梁琛、张茜、费茵等一批优秀演员来津在文化会堂公演《雷雨》,这是在天津解放前夕的一次盛大话剧演出。
  四、解放后天津话剧艺术的发展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随军入津的5个文艺宣传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文艺演出宣传活动 ,演出反映解放区生活的戏剧,并深入工厂、学校体验生活,创作演出一批反映工人生产、生活的小型话剧,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的第一宣传队(原华北群众剧社)和第三宣传队(华北联大的一些人员和从北平、天津奔赴解放区的进步青年组成),于1949后7月合并为“天津群众剧团”。
图1-15 原华北群众剧社部分在津老同志合影(1988)
   1949年3月,华北总工会筹委会驻天津办事处建立“天津工人文工团”。该团是在中纺七厂工人业余话剧团的基础上,从群众剧社等单位调来部分人员担任领导和业务骨干 ,又从社会上招收部分具有文艺特长的青年组成 。团长赵冀平,副团长刘燕瑾 、郭鼎 。他们除深入工厂为工人排演了《提高一步》、《不是蝉》、《三代冤仇》、《在新事物面前》等大型话剧,并支援搬运工人演出了《六号门》。同期,团市委组建了天津青年文工团。该团以各大、中学校在学生运动中锻炼出来的具有文艺才能的青年学生为骨干,并配备政治和业务领导干部组成。团长兼导演沙维,副团长穆青,指导员李健(后由肖荻接任)。该团排演了大型话剧《小雪花》。
图1-16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苏联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1953)
  
   1951年9月,根据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工团会议确定的“ 整顿充实文工团,建设剧场艺术”的精神 ,由天津群众剧团、工人文工团、青年文工团合并组建包括话剧、音乐、舞蹈的综合性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天津人艺”)。市文化局局长方纪兼任院长 ,王莘 、何迟、王雪波任副院长。建院不久就演出了《龙须沟》、《打虎战役》、《控诉》、《为了祖国》、《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等大型话剧。
  解放初期 ,天津民营职业话剧团体有光华实验剧团 、天津艺术剧社、新天津剧艺社、北京演剧社以及“民艺”、“人民 ”、“艺华”、“振兰”、“民众”、“群进”、“大路”、“新艺”、“艺联”、“曲艺”、“兄弟”等剧团约20多个。他们演出的剧目有40多个。其中有曹禺、郭沫若、老舍等创作的名剧,也有结合当时形势编写的话剧如《 解放十日记 》、《一贯道》、《红旗歌》、《爱国者》、《特务恶霸王士姜》,以及高尔基的《夜店》等。在这些剧团中,坚持较久、影响较大的是光华实验剧团,主办人蔡冰白,并拥有一批表演水平较高的演员。1952年夏,该团并入民办公助的天津话剧团,由天津人艺派出方沉、路希任正副团长。其他民营剧团中一些条件较好的演员参加了国营剧团。
  1953—1957年,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到了伟大胜利。在大好形势下,天津人艺话剧团抓紧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当时上演的大型话剧就有20多台,题材丰富多彩,不少剧目成为保留剧目。其中革命历史剧和现代剧占主导地位,如《 战斗里成长 》、《 春风吹到诺敏河 》、《海滨激战 》、《 幸福》、《同甘共苦》等;外国剧目则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目为主,如《尤利乌斯·伏契克》、《莫斯科性格》、《普拉东·克列契特》、《特殊使命》和《崩溃的堡垒》等;还有意大利的古典喜剧《一仆二主》。“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雷雨》、《家》、《钗头凤》成为这一时期上演剧目的亮点。1956年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天津人艺集中优秀演员演出天津作家杨润身编剧的《前夕》,获得演出三等奖,几名主演获得一、二、三等奖。
  1959年10月,按照市领导指示,天津人艺将歌舞团分出,另立天津人民歌舞剧院,天津人艺便成为专业话剧表演团体。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文艺大跃进”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影响下,剧院曾一度追求数量和速度,两年共上演20多个剧目,有时一天演出3—4场。在此期间,也有一些演出质量较高的剧目,如《骆驼祥子》、《秋》、《蔡文姬》,以及革命历史和现代题材戏《红色工会》、《野火春风斗古城》、《革命的一家》、《共产主义凯歌》等,演出都在100场以上。
  进入60年代,国家经历了经济困难时期,剧院也遇到了困难。但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剧院抓住时机,排演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剧目。自己创作的有《红岩》(曾演出150多场)、《黑龙口》、《南方来信》、
图1-17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日出》
《飞雪迎春》(该剧参加了华北地区话剧新歌剧汇演获好评)。同时期还排演了《 以革命的名义 》、《 叶尔绍夫兄弟 》、《 为了6 1个阶级弟兄》、《甲午海战》、《霓虹灯下的哨兵》、《 祝你健康 》、《千万不要忘记》、《赤道战鼓》等全国出现的重点剧目。还有曹禺名著《日出》和古巴名剧《甘蔗田》。由于剧院投入较大的心血排演这些剧目,质量有新的提高,演出后受到各方好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话剧艺术受到摧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被改称“天津市话剧团”,很少演出。但仍有两出戏在全国引起反响。一出是《新时代的狂人》。此剧被“四人帮”一伙打成“反革命黑戏”,把负责演出的李启厚等人打成“反革命分子”,并株连全国话剧界人士近百人。另一出是《风华正茂》。此剧源于生活,描写的是教育战线上的两种思想斗争,全国有80多个单位排演了此剧。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话剧艺术获得新生。1979年9月恢复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建制后,全院人员解放思想,干劲倍增,优秀剧目接连诞生。既排演了打倒“四人帮”、歌颂老一代革命家的剧目如《 枫叶红了的时候 》、《九一三事件》、《于无声处》、《报童》、《觉悟》等;也及时排演了《救救她》、《清宫外史》、
图1-18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唐人街上的传说》
《谁是强者》、《她》、《分忧》、《彼岸》等全国热点剧目 。此外还排演了美国名剧《欲望号街车》、法国剧作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以及剧院过去的保留剧目《蔡文姬》、《钗头凤》、《一仆二主》、《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改革开放以来 ,天津人艺创作的剧目不仅数量多( 近30余部),而且质量达到该院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其中《 婚礼 》、《唐人街上的传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二等奖。《婚礼》被拍成电影。《唐人街上的传说》还被选为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演出剧目,全国有40多个剧团学习排演此剧。1990年华北地区第一届话剧会演时,该院以《唐明皇与杨贵妃》、《护航》、《欲望号街车 》3台戏参加演出 ,都获得优秀演出奖 。《好人长在》被评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实现了天津戏剧在这个奖项零的突破。1994—1995年,天津人艺创作演出的被称为“津味话剧”的《蛐蛐四爷》,在艺术形式上有创新,受到观众欢迎,两次应邀赴上海演出,打破了该院不曾过长江的历史。该剧还被选为文化部“庆祝中国话剧90周年优秀剧目展览演出”的剧目,获得优秀演出奖 ,同时被选为“ 第三届华文戏剧节 ”的剧目,赴台湾演出 。该剧主演张金元同时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和文化部“优秀表演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随着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尤其是电视的普及,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到原有的舞台艺术市场。同其他剧种一样,天津的话剧也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天津人艺和天津市儿童市艺术剧团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 ,采取多种办法 ,使天津话剧艺术逐步走出低谷,有了新的发展。如:天津人艺组织了“课本剧队”和“普及话剧示范队”,排演了适合青少年学生情趣的中外名剧,深入到大、中学校,送戏上门,吸引和培养青少年观众;还赶排了《 马路见闻 》、《辉煌时刻》等幽默喜剧和小品节目,举办“ 下百厂、串百乡 ”演出活动。他们还不断推出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的剧目和拍摄优秀电视剧来守住阵地。
  同时期,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创作排演了不少优秀的剧目
图1-19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话剧
《好人长在》 孔祥玉主演
。如:《周恩来在南开》、《聪明的大公鸡》,先后获1991 、1992年天津新剧目展览演出的“优秀新剧目奖”;《寒号鸟》、《心愿》1992年参加全国话剧研讨会“首届全国课本剧评选”并获奖。此外还有《水的赞歌》、《火星人招工》、《生日》、《鹬蚌相争》等,都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多年来在加强剧目建设的同时,注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坚持举办演员训练班,培养接班人,从而使该院拥有一批深受广大观众好评的编导和演员。其中编剧有张学新、赵大民、李湘洲、路希、印质明、航鹰、王甘生、许瑞生等;导演有沙维、王泉、丁小平 、陈小鸥 、孙冰、王磊等;舞台美术家有石路、朱彰、闻一方、高喆民、王锐、张燕生、梁松等;演员齐玉珍、马超、毕力、颜美怡、严斐、张孝禹、闫珉 、杨钊 、刘汉、肖林、毕耕、左杰、修彦英、范志芳、石葳、念凡、李启厚、常汝言、郑天庸、周继纬、孔祥玉、张涛、杨宏雯、陈敬福、郝仲臣、张金元、马海燕等。其中赵路、方沉、孔祥玉、许瑞生、曾先后任该院院长。此外,还涌现出陈道明、李秀明、鲍国安、张玉玉、周振天等优秀演员,以后他们进入了电影界。
  天津的群众业余话剧活动,解放后也有发展。曾产生过不少优秀剧目和人才,如搬运工人1950年在专业文艺工作者协助下编演的《六号门》,1981年天津第二电子仪器厂编演的《分忧》,均获文化部和全国剧协的好评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