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一章 剧种
 
 
  ...回目录 
  在天津影响较大、经过长期发展成长而扎下根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和话剧。这些剧种迄今大多已有二三百年历史,话剧兴起时间较晚,但也有近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这些剧种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京剧适应天津戏剧舞台历来兼容南北传统,京角、沪伶频繁来津,有时在同一时期内竟聚集几乎全国所有的京剧名角。这些有利条件,使京剧得以在天津兴旺发展,并促使演员形成流派,从而也造就了深厚的观众基础。
  河北梆子从农村进入天津后,由“山陕梆子”发展为“卫派梆子”,并很快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其影响逐渐扩展到京、汉、沪、苏、浙、鲁以及东北各地。
  评剧由最初被视为民间粗俗技艺的“莲花落”流入天津后,最初只能以“撂地”、“跑棚”等形式演出,经过奠基人成兆才、任连会等人的努力,丰富剧目,提高演出技艺,逐步进入茶园、剧场演出,直至在天津戏剧舞台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末由外国移植来的新型剧种话剧(时称“新剧”),经过教育界人士严范孙、张伯苓的热心倡导和亲自参与剧目的创作排演,逐渐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得到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和支持。以后又与左翼话剧运动结合,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话剧的摇篮。
  民国初年出现的以时装戏曲融合话剧的写实手法形成的“文明戏”,在天津存在30多年。解放后,因其剧目格调低下、表演粗俗等原因逐渐退出戏剧舞台。
  20世纪30年代由曲艺艺人反串京剧和话剧,至解放后发展形成的“曲艺剧”,曾适应了当时某些宣传任务的需要,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后来因曲艺团体调整业务演出模式,遂放弃了曲艺剧的演出。一些区级曲艺团体仍坚持演出曲艺剧,后因形式单调,观众减少,为时不久,这一演出形式便消声匿迹了。
  越剧以“ 南花北移 ”传入天津并扎根天津后,曾红极一时。豫剧以其传统艺术特色赢得天津观众的喜爱。这两个剧种,前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散,后一度恢复,又于80年代中期天津市属院团体制改革调整中停办。后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排斥,被撤销。
  木偶剧以其小巧玲珑的形式和生动有趣的剧目倍受小观众的喜爱,其表演形式和剧目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40年代到60年代初先后出现的歌剧和舞剧,为天津戏剧舞台增加两个新型剧种。这两个剧种,既注重反映现实生活,也有历史题材剧目和外国剧目。有些剧目曾到一些省市演出。
  这些剧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动荡和变革,均走过曲折的道路,除个别剧种外,大都奋力坚持生存和发展,以不同的艺术特色展现于天津的戏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