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回总目录 
  

  天津位于渤海之滨,地当九河要津,既为京畿门户,又是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其得名虽在明朝初年,但地域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特殊的军事地位、经济基础、政治环境以及居民构成等原因,使文化艺术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文物考古部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的多次普查、发掘所获取的大量资料表明,早在原始社会,天津地域即已出现雕塑和彩绘艺术。而商周时代的青铜纹饰、金文,汉代的画像石、碑刻,北魏时的铜造像,唐代的摩崖石刻、陶乐俑,辽代的泥塑 、 伎乐砖雕,元明时代的彩色壁画等,无不反映出天津地域文化艺术历史的悠久和内涵的丰富,以及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审美情趣。
  金统一淮河以北半个中国后,于天德五年(1153) 迁都中都(今北京),恢复运河漕运。金贞祐二年(1214) 于三岔河口一带设 “ 直沽寨”。元朝定都北京后,其军需民食均取自江南,漕运繁忙,又增加了海运。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派有重兵驻守。随着漕运和盐业的发展,南北通商,贸易兴旺,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并传来闽浙一带的“妈祖文化”。当时在三岔河口建成天妃宫(今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娘娘庙”),宫前建有戏楼和广场,随之兴起的祭祀庙会和民间花会等文化艺术活动,使这里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元代,天津已有戏曲活动。郊县村镇早于城厢,大都属于祈天、祭神、节庆、庙会等民间自娱性的活动 ,并出现了专供演戏的戏楼 。在城厢,已有官绅、富商在家宴中以戏曲飨客,演出昆曲和元曲剧目。
  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因明成祖朱棣经过而得名(即:天子经过的渡口,称之为“天津”),并设卫筑城。正统元年(1436),卫学出现。自此,天津城市和文化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从天津现存的民间歌舞、杂技等艺术品种的历史溯源看,明代出现的“津门大乐”是源于军队出征、凯旋、祭祀、节庆等典礼中演奏的音乐,后来逐渐成为民间喜庆和节日演奏的器乐曲。而流行的江南丝竹乐、十番乐、太平花鼓和凤阳曲调等民间歌舞,则由江淮地区引进。由于漕运繁盛,聚居于此的船民、水手和搬运工人在自娱的活动中,将各自家乡的歌舞、杂耍带至天津,与天津的民间文娱形式相互交流,逐渐创造出杠箱、中幡、杠子、皮条、爬竿等具有天津码头文化特色的民间花会和杂技品种。
  明末清初,天津出现的曲艺、杂技,最初只是民间的自娱自乐活动。以后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多,流传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说唱艺人和河北吴桥、宁津、沧县等地的杂技艺人不断来到天津。他们开始只在露天撂地卖艺,后逐步发展到书场 、茶社和进入戏园 、剧场演出。曲艺发展的早期阶段(1851—1912),主要是从北京传来的木板大鼓、弦子书、相声、评书、京子弟书、单弦、京韵大鼓等曲种。天津本地产生的曲种“时调”,是清末由手工业者和人力车夫中广为流行的民歌、情调(包括靠山调、新老鸳鸯调、拉哈调)发展而成。
  清雍正三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6年后升“州”为“府”,促进了天津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在清康熙 、雍正、乾隆时期,有些盐商富贾儒而好学,兴建私家园林,如张霖的遂闲堂,安岐的沽水草堂,查日乾、查为仁父子的水西庄等。文化园林的兴起,吸引了大江南北文化艺术名人前来聚会,进行诗、书、画创作和演出戏曲等,促进和拓展了南北文化交流,提高了天津文化艺术的品位,并在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一批知名人物。据史料记载,清代天津知名书画家即有200余人,他们创作出不少书画作品,编印出不少文集、诗集 ,将天津传统的地方文化推向高峰。
  与此同时,民间文艺活动随着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得到普及和提高。突出的是民间花会(即民间的民族舞蹈活动)的规模在士绅、商贾的支持下不断扩大和丰富。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为庆贺天后诞辰(二十三日)举办的4天“娘娘会”,热闹非凡 。据传当年清康熙( 一说乾隆 )帝“巡幸”天津,适逢会期,他看会后颇加称赞,并赐给龙旗等物以示鼓励,自此“娘娘会”改称“皇会”。每逢会期,四乡八镇,各省通都大邑前来贸易和看会的人多不胜数,直使“百业停工,交通断绝,万人空巷,观者如潮”,而且通宵达旦,其盛况闻名遐迩,实为民间歌舞、杂技的汇演盛会。
  清道光初年(1821),京剧在天津广为流传,出现了初期的“票房”(京剧爱好者聚集活动的场所)。道光二十三年(1843),京剧早期代表人物余三胜来津,长期逗留演出。其后,天津票友出身的刘赶三成为京剧“同光十三绝”中的一代名丑(“十三绝”即当年京剧、昆曲13位著名艺人的合称。他们是程长庚、张胜奎、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郝兰云、刘赶三、朱莲芬、杨鸣玉),孙菊仙晋入京剧“新三鼎甲”之列,成为老生名角。这时,天津已建成一批戏园、剧场;一些官绅、富商在家中修建戏楼、舞台;一些外埠旅津商人兴建会馆,其中不少附设戏楼。这些有利条件使京剧各派的名演员竞相来津献艺,不少青年演员在津演出成名。
  清咸丰年间(1860以前),河北梆子随河北农民涌入天津而传入,当时称作“秦腔大戏”。为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趣味,戏班在演唱语音和艺术处理上有所变化,至光绪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新派梆子(即“卫派梆子”)。卫派梆子的演唱受到天津乃至华北、东北等地观众的欢迎,从此科班纷立,人才辈出。此时的天津,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梆子班社冲破男女演员不同台的思想束缚,于19世纪末出现第一批女演员,其唱腔高亢,表演生动,使人耳目一新,致使“卫派”梆子风靡天津,并传到北京。
  这个期间,天津的民间工艺美术有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杨柳青年画、彩塑泥人和魏记风筝已渐成熟,并已驰名中外,成为天津民间艺术的“三绝”。
  
  清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9国在津设立租界。伴随世界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宗教 、文化也渗透进来。加之国内洋务派推行“师夷之长技”,天津遂成为北方洋务活动的中心,在经济上发展成为沟通中外的工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其文化艺术受洋务文化的影响,开中西文化交流之先河。最早传入的是西洋音乐。光绪十一年(1885),天津租界内建立了第一支公共管弦乐队,经常在租界公园、俱乐部演出。同时,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一些西洋乐器如钢琴、管风琴传入天津,成为教堂演奏的乐器和一些学校音乐课教学的教具。
  光绪十四年(1888),英国伦敦汉密尔顿戏剧公司的职业剧团最早来津演出西洋戏剧,以后又有一些世界著名歌唱家来津演出,不少著名歌剧的主要唱段出现在各种音乐会上。音乐传授主要是在教堂里通过宗教仪式中的唱诗班向教徒和爱好音乐的青年传播;舞蹈则通过各租界俱乐部举办舞会以及少数外侨私人开班传授。这些音乐、舞蹈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为天津培养出不少美声歌唱家、音乐家和舞蹈家。
  光绪中期(1891)前后,评剧的前身河北莲花落艺人不断来津撂地演出。当时天津官府曾以“鄙俚技艺、大伤风化”为由加以禁演。
  图书馆事业在洋务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兴办。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建的北洋西学堂(即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随校建立起中国第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社会名流、教育家卢木斋和严范孙等人的倡导下,天津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 直隶图书馆”建成,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光绪二十二年(1896),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式陆军。他采纳德国顾问高斯达的建议,组成一支西洋铜管乐军乐队。其后,慈禧太后下旨成立宫廷军乐队,不少演奏人员是由天津选送的。
  电影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在世界上诞生后,翌年就由法商百代公司带到天津,并于当年在“天丰舞台”首次放映。光绪二十六年(1900)美国人詹姆士· 威廉逊在天津拍摄了反映天津社会生活的影片《 中国教会被焚记 》(即 “ 火烧望海楼事件 ” )。 光绪三十二年 (1906),天津人周紫云创办的天津第一座电影院——“权仙茶园”开始放映电影。3年后 ,英籍印度人巴厘建成“平安影院”,这是外国人在天津建造的第一座影院。其后又有光陆、光明、蛱蝶、天升等影院陆续在租界地区内建立。
  摄影活动出现,是在19世纪中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照片。光绪初年(1875)广东摄影师梁时泰来津开办照相馆,其后又有黄国华来津创办恒昌照相馆。光绪三十年(1904)天津人王奎章购买“恒昌”后改名为“鼎章照相馆”,驰名津沽,不仅拍摄人物,也拍摄具有艺术情趣的学校风光照和舞台艺术照。当时天津著名画家张兆祥以摄影结合绘画,形成工笔写实的国画艺术特色。
  话剧(时称“新剧”),清末从西方传入天津。光绪三十二年(1906),教育家严范孙在家里组织子弟们排演新剧《箴膏起废》。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赴欧美考察归来,有感于话剧有“练习演说,改良社会”的教育作用,便编写了《用非所学》剧本,组织师生们在课余排练,并于宣统元年(1909)在校内演出。这标志着天津话剧活动的发端。此后,该校的话剧活动不断有发展,并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编、导、演人才,不仅繁荣了天津的话剧舞台,而且促进了中国话剧艺术事业的发展。
  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学堂设有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音乐课,学堂乐歌随之兴起。最早创作和改编学堂乐歌的是天津才子李叔同和赵元任等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叔同编印了《国学唱歌集》,专供学校教唱使用,对天津乃至全国都有积极影响。
  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天津的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文化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1914年直隶图书馆内附设的“通俗图书馆”,于1918年独立建制。至20世纪20年代末,天津共有7个通俗图书馆相继建立 。1917年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创建儿童图书馆。1925年,严范孙倡导创建的“广智馆”,除举办美术、文物展览外,还附设图书阅览所,创办《星期广智报》,启发民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1929年由社会知名人士发起捐款,建立起通俗讲演所4处,阅报处多处。1931年,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部署 ,在小王庄和土城村两处建立民众教育馆,其任务是开展书报阅览、举办识字教育和职业教育,并组织文艺活动。
  这期间,天津的铜管乐有发展,军、警、政界乃至社会上的庆典、礼仪活动,都改用西洋铜管乐队,代替了原有的传统吹打乐队。随之,西洋声乐、歌剧、交际舞、芭蕾舞相继传入天津。与此同时,影院、剧场及游乐场所增多,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地区从东北角、南市转移到租界地区的劝业场、小白楼一带。电影院由1930年的11家到1936年增加为40多家。戏剧、曲艺演出场所由比较简陋的茶园、茶楼改建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好设备的戏园、剧场。尤其是在繁华的市中心商业区,建成了明星大戏院、春和大戏院、天华景戏院、中国大戏院。这些建筑考究、设备齐全、舞台条件先进、声光效果优良的大型剧场,吸引全国各地的京剧名家来津献艺,从而促进了天津京剧艺术事业的繁荣。1915年,成兆才、月明珠将改革后的东路莲花落更名为“平腔梆子戏”重新入津,受到天津观众的欢迎,后发展为“评剧”。由于吸收女艺人,增强了表演和唱腔的艺术魅力,使评剧迅速成为群众喜爱的剧种。到30年代,形成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四大流派”唱腔,使评剧不仅在天津流行,而且传到北京、东北乃至江南。
  1912年到30年代,是天津曲艺的兴盛期。曲种、曲目丰富多彩,优秀演员和弦师人才济济。京韵大鼓、相声、天津时调都培育出著名演员。杂技艺术名家辈出,不仅享誉津城,而且名扬全国。
  美术事业兴旺,许多社会开明人士和美术家兴办美术教育,建立美术团体,用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爱国思想和自强情志,也促进了天津美术事业的发展。书法界流派纷呈,不仅有宗法秦篆、汉隶、魏碑的能手,也出现了钻研甲骨文的书法专家和较有名气的篆刻家。
  此外,音乐、舞蹈演出活动增多,并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并将魔爪伸向华北,形成对天津的包围。天津的政治形势紧张,经济受到影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左翼文化运动兴起,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活动蓬勃开展,抗日救亡歌曲传遍城乡,进步话剧演出活跃。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后,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天津的文化事业出现分化和重组。表现突出的是 :多年来由美国 “ 八大公司” 垄断天津电影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的日本影片发行机构—— “新民映画协会”,专门发行鼓吹“东亚共荣” 和美化侵略战争的“ 宣抚”影片。在戏剧界,有不少表演团体和艺人申明大义,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加入反抗日本侵略的行列。如,以著名评剧旦角李金顺为首的一班人,曾演出时装戏《爱国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一些学校、银行、邮局等成立群众文艺社团,以编印文艺刊物、组织读书会、举办时事报告和开展歌咏活动等形式团结教育青年参加抗日斗争。这期间 ,话剧一度停演 ,1940年恢复活动后,曾演出 《雷雨》、《日出》、《财狂》、《原野》、《风云儿女》等进步剧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进一步强化反动统治和文化专制,并查禁英美影片。然而天津文艺界仍不断有抗争行动出现。如相声艺人常宝堃曾演出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笑剧《一碗饭》 、《前台与后台》,并以相声《牙粉袋儿》揭露日伪反动派“强化治安” 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景,他为此遭到日本宪兵队的扣押和毒打。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至解放战争期间,天津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电影市场扩大。影院上映的影片,除 《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优秀国产片以外,还有美国片《出水芙蓉》、《魂断蓝桥》,苏联片《宝石花》、《从莫斯科直捣柏林》等。二是话剧演出活跃。职业话剧团体争相上演进步剧目,有的上演了讽刺国民党腐败的《升官图》、《裙带风》等剧;业余话剧团体如南开大学虹光剧社首演反内战的剧目《凯旋》,随后演出《打城隍》、《放下你的鞭子》及《乡女怨》(《白毛女》的片段)等短剧,使话剧活动成为进步文艺的主流。三是群众文化活动在中共天津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广泛开展。1945年10月成立公开的群众文化团体“天津文化人联合会”( 简称 “ 文联”),团结革命进步文化工作者,出版刊物《文联》和《鲁迅研究》,刊登进步文艺作品,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鲁迅的革命文化传统。在文联的推动下,一些大、中学校和工厂、企业的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学生和青年工人纷纷组织读书会、研究会、壁报社、歌咏团等文化社团,他们阅读革命、进步书刊,出版文艺刊物,学唱革命歌曲。
  自1947年初开始,随着学生运动的高涨,革命进步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尤以群众歌咏活动最具战斗性。这些群众性的革命、进步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团结教育人民,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作用,形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天津的斗争。
  四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 ,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文艺处率5个宣传队和1个美术工作队同时入津 ,形成一支新文艺大军 。由陈荒煤、周巍峙、钱杏邨(阿英)先后担任处长的文艺处 ,遵照市领导提出的“接收、稳定”的总方针,首先接管文化单位 ,有条件的使其恢复活动。当时,重点是开展文艺宣传和辅导工作。如:组织宣传队演出革命戏剧和大唱革命歌曲;明确提出优先为工人、兼顾学生的服务原则;率领新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工厂、学校演出,并辅导工人、学生开展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工厂,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创作反映工人生产、生活的作品,其中大型话剧《六号门》的创作、演出成功,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1950年3月成立的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作为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开始实施对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管理。
  1951年,根据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确定的“ 整顿充实文工团,建设剧场艺术 ”的精神,以第一宣传队( 原华北群众剧社 )为基础,组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后按专业分设话剧团和歌舞剧团)。
  当时,较大的戏曲班社有京剧7家、评剧17家,加上小型剧社和河北梆子、曲艺、杂技等个体艺人,从业人员共约3500多人。 各种演出场所(剧场、戏园、书场、茶社等)共142处 。市文化事业管理局与市文艺工会联合建立 “戏曲改进委员会”, 对小型剧团和演出场所进行整顿改造,清理了封建把头;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对演出活动进行整顿,使演艺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涌现出“正风评剧社”、“红风京剧团”等改革先锋,受到中央文化部的嘉奖。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天津市文艺界自发组织起爱国捐献和慰问活动。曲艺演员常宝堃 、 程树棠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在完成任务回国途中遭敌机扫射,光荣牺牲。天津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烈士的光荣事迹和隆重的公祭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
  从1951年起,根据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建立国营戏曲剧团的指示》精神,天津市先后建立国营的曲艺团、河北梆子剧团、评剧团、京剧团、越剧团、杂技团、马戏团和豫剧团。1952年河北梆子《秦香莲》(《大堂》一折)、《喜荣归》和曲艺剧《新事新办》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获得6项奖励。1954年1月天津市举办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全市有4个剧种、19个剧团共33个剧目参演,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促进了戏曲事业的改革与繁荣。这一年,天津歌舞剧院创作的小舞剧《牧童》曾赴朝鲜进行慰问演出。1956年,在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中,天津市全部文化艺术行业(包括20座民营影院、剧场,16个民间职业剧团,10个曲艺杂技魔术演出队,77户书场茶社和782个图书租赁户),分别改为国营或集体所有制的团体。从此 ,旧有的戏曲剧团和影剧场所,以及图书出版、发行、租赁等行业,经过改造、调整,都纳入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轨道。
  为培育戏曲事业的接班人,从1954年天津河北梆子剧团设立少年训练队开始,到1956年建立天津戏曲学校,以及一些剧团附设的少年班,陆续培养出大量的青少年艺术人才,使天津市艺术表演事业后继有人 。新建的艺术教育机构 ,有1958年建立的天津音乐学院和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后改名河北美术学院),都为天津乃至全国培育了音乐、美术人才。
  在此期间,市文化局有计划地发展电影事业。经过逐年兴建,从解放前仅有21家影院,到1960年发展到357个放映单位(包括电影院 、电影放映队、电影俱乐部),初步形成遍布全市城乡的电影放映网,并成立了影片发行机构和电影机修配机构。1958年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和舞台纪录片,还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了故事片《红旗谱》。
  在1952年将接管旧天津的3个濒临关闭的省、市立图书馆调整合并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之后 ,1957年起先后建立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各区公共图书馆。各大、中学校和一些科研、党校、工会等部门也建立起各自的图书馆。5县中,蓟县于1956年建立公共图书馆,宝坻等4县于70—80年代先后建立公共图书馆。
  天津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彩塑,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从业人员大多改行转业 。解放后 , 在人民政府的抢救和扶植下,1958年建立的杨柳青画社和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培养出一批年轻的接班人。1959年创建的天津市工艺美术设计院,是集工艺美术教育、研究设计和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美术机构,他们不仅精心创作、设计和承制了许多精美项目,还为天津市及兄弟省市培育了大批工艺美术人才。
  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天津解放后,政府文化部门将接收解放前的10个民众教育馆改建成区属文化馆 , 作为区级群众文化工作机构和活动阵地;随后建立的市群众艺术馆,是组织、指导全市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职能机构。工会系统建立的第一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以及各区工会俱乐部和行业工会俱乐部,经常组织开展面向工人的文化艺术活动。共青团系统建立起青年宫、少年宫和各区的少年之家,成为青少年和中小学生的文化活动阵地。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市工厂、企业、农村普遍建立起基层俱乐部或文化活动室,组成了全市范围的群众文化活动网。自1951年起,市文化局与市总工会、团市委联合,每年举办一届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并不定期地举办大中学生业余文艺会演、少年儿童文艺会演、区街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农民业余文艺会演和机关干部业余文艺会演,不仅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和人才,并不断地为市属和中央、兄弟省市以及部队的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人才 ,其中有的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因此, 天津被誉为 “ 音乐之乡”、“曲艺之乡”、“杂技之乡”、“歌唱家的摇篮”。
  1957年至60年代初期,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 天津市文艺界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 工作中曾出现浮夸风等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和现象。虽然如此,文化艺术工作总的还是沿着“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并取得一定成绩。 仅以1959年国庆十周年文艺献礼展览演出为例 ,市 、区 、县所属35个剧团共演出献礼剧目46个 、 展览剧目145个,盛况空前。
  在度过1960—1962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共天津市委对文艺工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 、放宽的政策 。1963年起天津市的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一度相当活跃。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反映天津工人奋进风貌的《飞雪迎春》,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太行红旗》,以及其它优秀剧目,进京演出都受到赞誉,其中大多成为保留剧目。河北梆子剧院整理演出的传统剧目《太白醉写》,评剧院整理演出的《回杯记》,评剧院二团创作演出的《雷锋》,也都受到好评。特别是歌舞剧院学演的芭蕾舞剧《西班牙女儿》取得成功后,曾赴北京演出,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观看后热情鼓励演职员的进取精神。曲艺创新硕果累累,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津门曲荟”。音乐方面举办的两届“音乐周”,共演出22场、30多个曲目,其中新创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约占一半。
  1963年12月,毛泽东主席对文艺工作作了一个批示:“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 、诗和文学等等 ,问题不少……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在此背景下 ,文化部于1964年5月在北京举办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其间江青借机宣布“暂停演出传统戏。”此后,天津市各剧团均创作排演现代戏。到1965年,文化艺术单位陆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陷于停顿状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林彪、江青推行的极左路线的影响及其制造的“2·21讲话”(1968)和“二黑事件”(二黑即所谓“ 黑会”、“黑戏”)的污蔑,天津市上千名文艺工作者受到株连,被批斗,遭迫害,也使全市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市文化局由军宣队、工宣队和群众造反组织的代表及个别“结合”的干部组成的天津市文化系统革命委员会所取代。图书馆、博物馆被裁并;一些艺术院团被缩减或合并;越剧团、豫剧团被解散,区县剧团多被撤销,从业人员被转业到工厂做工,或商业 、服务业工作;区、县文化馆、图书馆 、工会俱乐部则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工厂、农村、学校的群众文化组织都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电影发行部门的数百部故事影片被封存停映;许多艺术家、名老艺人遭受侮辱,何迟、鲜灵霞等被折磨致残,韩俊卿、陈亚南、杨宝忠、小盛春、王庾生被迫害致死;大批文化工作干部和骨干演员被下放农村劳动。
  1969年,“四人帮”强令“学习样板戏,保卫样板戏”。天津各剧种剧团都改演样板戏,并成立《海港》和《红灯记》两个剧组 。 一时间天津的专业和业余舞台都上演“样板戏”。其间,也有一些文艺工作者敢于反潮流,创作了一些新鲜的演唱节目和美术作品,给文艺园地增添了新的气息,却受到极左路线代表人物的限制和批判。
  五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天津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复苏、重建时期。被禁锢十多年的戏剧剧目和中外影片开禁上演(映);一些名老艺人重登舞台,大批中青年演员迅速成长;群众业余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全市文化艺术事业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其中,电影放映事业大发展,市区内新建了“黄河道”、“新兴”等7座影剧院,郊区、县建成一批集镇影剧院和大批电影放映队。全市电影放映网扩大,至1979年创最高记录 ,放映单位总数达到2212个(电影院90个、电影俱乐部957个,放映队1165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共放映电影32.2万场,观众达31500万人次。
  艺术表演团体一方面整理恢复演出传统保留节目,一方面积极创编演出新剧目,出现不少优秀作品。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剧(节)目有话剧《唐明皇与杨贵妃》、《好人长在》,京剧《金翅大鹏》、《锦袍情》,评剧《魂归越湖》、《村南柳》,河北梆子《袁凯装疯》,儿童剧《少年霍元甲》,大型舞乐《妈祖》,交响音乐《东方慧光》等。曲艺不断有精彩新作问世,并在演出方式和音乐伴奏上进行多项改革尝试,曾在中国曲艺节、鼓曲大赛、相声大赛、新曲目展演等全国展演、比赛活动中屡获大奖。杂技艺术培养出一批新生力量,排演的具有天津特色的节目多在全国杂技汇演比赛中获奖。其中天津杂技团的《单手倒立》在国内获金狮奖后,赴法国参加第10届“ 法国未来国际杂技节 ”比赛获金奖第一名和“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金奖”,为天津市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为振兴戏剧艺术事业,市文化局1978年举办首届青少年演员基本功汇报演出,并进行评奖。同时开办青年演员训练班 、 青年演员表演讲座和文学艺术讲座,鼓励和培养新一代演员。“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制、停办的天津市戏曲学校,1978年恢复传统戏教学,逐年增加专业学科和招生名额,培育出一批批优秀演员。1984年8月,以该校1981届毕业留校进修生组建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 ,在市长李瑞环的关怀下聘请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为总顾问,约请国内知名艺术家来津课徒传艺,组织“百日集训”,大力提高演员的综合素质,使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成为一支年轻的京剧劲旅。
  以天津歌舞剧院为中心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唱活动,以工人、学生为主体的群众业余歌咏活动 ,蓬勃开展 ,出现了《祝酒歌》 、《 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不少优秀歌曲作品,涌现出一批优秀歌手。音乐方面获省市级和国家级的奖项数以百计。
  曾在“文化大革命”中改制的天津音乐学院,1980年恢复原名、原制后,设有6个系8个专业,已培养出大量合格音乐人才。
  80年代,专业舞蹈创作出《孔雀恋歌》、《精卫填海》等令人瞩目的大型舞剧。其后由市文化局 、市舞蹈家协会等连续举办的5届 “ 芭蕾之春”演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天津芭蕾舞事业的发展。同时,以花会为主的民间舞蹈已普遍恢复活动,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美术事业不断发展,创作出多个品种、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美术作品达万余件,在国内、国际获奖的有300多件。其间 ,众多知名老书画家不断取得新成就。有些老年书法家,国画、油画、版画、漫画、水粉画、连环画、雕塑、木刻、工艺美术家和摄影家等,都不断有新作问世;同时,中青年美术人才大量涌现,他们的作品多在天津市和全国美展中获奖,有的还被誉为国家级优秀美术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杨柳青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搞创新。已先后开发印制200多种传统木版年画 , 并将单一的纸制品移植到其它艺术载体 ,已开发出300多种新形式的艺术产品。在营销上除面向国内市场,还通过配合国家的外事活动和国家旅游业的需要 ,把杨柳青年画及开发的新品种传播到世界各地。“泥人张”彩塑在70年代参与《收租院》和 《三条石》展品的塑制后,打破传统的创作与生产模式,承接包括陕西“ 西安事变蜡像馆”和天津“近代人物蜡像馆”在内的大型群像彩塑工程多项;在制作技术上采用烧制成陶和丙烯着色工艺,增强塑像的坚硬度和防水性能,克服了历史上存在的缺陷,为彩塑艺术更好地进入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风筝魏”的风筝,已传至第4代,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市场不断扩大,并又有新的风筝名家出现。
  美术教育事业出现的新变化是原天津艺术学院于1980年改为天津美术学院,设有4个系、11个专业,为天津市增强了美术专业教育力量 ,已培养出多种美术人才2600多人。天津市工艺美术设计院除恢复原有的天津工艺美术学校(中专)外,于1984年建立天津职工工艺美术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已培养出高级美术人才3400多人,中级美术人才2100多人。
  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资逐年增加。从1980年起 ,新建和扩建了市 、区 、县一批图书馆和文化馆馆舍 ,改善设备设施 。 特别是公共图书馆,至1994年底,市、区、县已发展到31所,馆舍建筑总面积7.6万多平方米,比1978年改革开放前增加3倍;各馆的藏书量和服务功能 、服务水平都有很大改进和提高。天津图书馆新馆舍建成后,不仅增加了服务功能和提高了服务成效,还加强了与国外、境外图书馆界的联系与交往,提高了馆的知名度。
  市文化局为适应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于1988年建立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处 (对外称“对外文化交流公司”), 专事安排与外国文化团体的互访交流活动。自1988—1995年共有来自五大洲52个国家的177个团体来津访问、演出。天津市也多次派文艺团体出访。
  1983年底,中共天津市委召开天津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 ,学习贯彻中央《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和 《关于加强城市工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成立以副市长为主任的新一届天津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各区县也相继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协调和指导当地的群众文化工作。1984年底,文化部在天津召开全国城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从1985年起,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巩固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的建设列为每年改善城市人民生活的“10件实事”之一 。各区县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分别开展各具特色的 “社区文化”、“田野文化 ”、“ 家庭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丰富多彩。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油田的版画,北辰区和大港区的农民画,蓟县的泥塑,静海县的漫画 , 宝坻县的工笔重彩画,津南区的油画,东丽区的文学写作,西青区以杨柳青年画中娃娃形象编创的舞蹈;市内各区的文学、戏剧、曲艺、小品、音乐、舞蹈,以及民间工艺美术如琢画、鱼骨画、鱼羽画、面塑、根雕等,都形成各自的风格优势,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誉,不少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展览、获奖或被收藏。蓟县于庆成的抟土泥塑,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央文化部命名,为天津赢得荣誉。
  为适应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完善与管理的需要,增强艺术与科研力量,市文化局于1978年底建立舞台技术研究室; 1979年7月恢复戏曲研究室,1984年7月改建为艺术研究所;1983年成立声像资料室;1984年成立剧本创作室 ;1985年成立舞会管理办公室。这些机构建立后,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在振兴天津的文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6年是天津市文化事业改革发展关键的一年 。中共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在发展国民经济的“七五” 计划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到重要的地位,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市委和市政府在6月份召开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瑞环以《齐心合力 ,繁荣文艺》为题的讲话指出:一方面市委、市政府要采取具体措施,认真解决文艺工作所必需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文艺界自身要齐心合力,奋发图强,多出好作品,多出优秀人才,为繁荣天津的文化艺术事业共同努力。自此,市文化局每年举办“文艺新人月”活动,不断发现、展示文艺新人,繁荣、活跃文艺舞台。
  为适应各种艺术事业发展对后继人才的需要,1987年天津戏曲学校扩建为天津市艺术学校,除原有的戏曲和舞台技术专业学科外,增加中国舞、芭蕾舞、杂技、木偶戏,以及歌舞表演、中国乐器演奏和钢琴演奏等专业。1986年建成开学的中国北方曲校,10年间毕业的数百名学员,活跃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军队的文艺团队,有不少已成为骨干力量。
  自1986年开始,市文化局与市文联、市剧协、市曲协及相关单位联合,多次举办“天津戏剧节”、“津门曲荟”、“芭蕾之春” 、“ 中国艺术节——海河之秋”、“新剧目汇演”、“向国庆献礼演出”等大型展演活动。1995年承办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同期,天津市多次选派艺术院团以优秀剧目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多种交流、汇演或纪念性调演,均取得好成绩。
  电影制片业迅速发展。天津电影制片厂于1985年重建后 ,至1995年共拍摄故事片14部。其中《香魂女》 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金熊奖”、“评委金奖”和中国电影“政府特别荣誉奖 ”;《凤凰琴》获全国“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 “百花奖”、“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以及第九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 表演特别奖 ”。另有《中国人》、《启明星》 等5部故事片分别获中国电影 “ 特别鼓励奖 ”和“金鸡奖”、“华表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而出现的大文化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的普及,歌舞厅、录像放映厅、电子游戏厅迅猛发展 , 形成了对传统艺术和以往的单纯欣赏型的文化品种的冲击。其中受到影响比较明显的是电影、戏剧观众的减少,致使电影、戏剧映(演) 出市场不断缩小 。以1994年为例,全市歌舞娱乐场所总数已达3000多家,电影放映单位则从1979年的2212个减少到643个,电影放映场次大为减少 ,而剧场平时很少有戏剧演出。
  1985年起天津市文化系统开始进行体制改革 。市电影公司、杨柳青画社作为改革试点单位,从经营理念、发展方向 、机构设置 、 人事制度、生产营销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验,取得一定成果。电影发行放映系统经过对城市影院的改造、经营机制的改革和对农村放映收费等问题的解决,已使电影在大文化市场站稳脚跟。杨柳青画社则在理顺“产、供、销”和“编、印、发”的机制之后,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其它单位的改革也都取得了成效。
  自1986年起,市文化局对直属艺术院团进行整体规划,调整布局,核定编制,精简人员。撤销了越剧团和京剧二团 ; 将戏剧院团不再适合登台的老艺术家组建成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同时 ,对各艺术表演团体在经济上实行多种管理办法 ,调动其经营 、创作和演出的积极性 。至1995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比戏剧活跃时期的1985年的25个减少6个。其间,在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和多种类型的群众文艺活动时 ,在组织形式和经费筹措方面改变了过去由文化部门独办和依靠政府财政开支的做法,采取多渠道、多体制联合兴办,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办文化的积极性,加速文化事业建设。同时,将舞台技术研究室、舞台设备厂和人民艺术剧院舞台技术服务部合并组成舞台科学技术研究所,集中力量从事剧场的建筑科学、舞台技术的研究和设备设施的制造,先后有7个研制项目获文化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并完成一批国内外大型剧场的舞台技术工程,获广泛好评。1988年将声像资料室扩建成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除搜集录制天津文化艺术历史资料和当代重要文化活动的声像资料外,增加录制、出版、发行国内外优秀音像制品业务,有不少产品获全国优秀音像制品奖。1992年建立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立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自1994年起全力投入京剧音配像的录制,已于1995年10月将首批录制的50部剧目推向社会。1995年初成立的振兴京剧艺术基金会,按照既定的宗旨积极开展活动,并以取得的成绩赢得香港知名人士的赞助。
  为强化文化市场的管理 , 1989年建立由副市长任主任的天津市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 。 随后 , 市文化局于1991年建立文化市场管理处,1995年建立由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组成的天津市文化娱乐业联合审批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这项事业的领导与管理,引导这一事业的适当发展和促其健康有序地开展活动。
  天津市的文化事业,经过近10年的改革,已见成效。全市文化艺术各门类、各团体、各单位,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的在适应形势发挥优势后得到发展;有的在不断学习、奋力拼搏中有所创新;有的经过调整、革新后摆脱了困境;有的在继续摸索,追求更好的前景。更多的是都在认真探索、开拓新形势下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振兴之路,争取在挖掘、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为天津市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