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人员与目录
 
 
 
 
  ...回目录 
                     《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序
  历经十几个寒暑,《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终于编纂完成了。这是天津文化界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代代相续,历久不衰。中国存世方志卷帙汗牛充栋,内容浩如烟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弥足珍贵,在人类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长期以来,天津没有一部完整的文化艺术类志书。盛世修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应运而生,成为天津有史以来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文化艺术专业志,对此,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是天津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巨大的工程。 全书约180万字,在综述、大事记略以下, 分别记述了戏剧、 曲艺、杂技、音乐、舞蹈、美术、电影、图书馆、群众文化、文化娱乐场所、音像、对外交往与交流12个门类的发展史,以及文化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概况、人物传略和几项名录,并附录1953-1994年天津市文化工作《文献辑存》,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时代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 是天津文化艺术的历史与现状的百科全书。
  本志遵循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体例、结构和行文规范,精心组织文字,力求简练、流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严格取舍内容,认真核定史实;搜集、选用各艺术门类历史与现状的照片400余幅,达到图文并茂。全书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 充分展现了天津文化艺术的历史足迹和现实面貌,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天津的文化艺术和发展、繁荣天津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本志的问世,相信一定能够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多重作用。
  本志的编修,是在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天津市文化局文化史志编修委员会和史志办公室组织进行的。本志在编写过程中,全市文化系统各部门和市有关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许多专家学者和文化界的老领导、老艺术家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 志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特别是承担编纂任务的文化局史志办的同志们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顽强拼搏,精心编修,以负责精神和严谨态度,完成了这部宏篇巨制。在这里,谨向他们和所有为本志编修作出努力和贡献的同志表示谢意和敬意。
  天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根据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天津地域就已出现雕塑、彩陶和陶塑造型艺术;夏、商、周时期,出现了彩绘陶、青铜纹饰和金文;汉代有漆画、石刻艺术出现;北魏及隋、唐时期,出现了精美的铜铸像和画像石;宋、金以后,天津成为漕运中心,文化艺术活动日趋活跃。自明初设卫建城以来,凭借着河海联运的优势地位,天津迅速崛起为商贸重镇,在经济走向繁荣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 天津作为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成为近代中国追逐时代潮流的先锋和中西文明的荟萃之地。天津不仅被誉为“京剧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和“歌唱家摇篮”,还拥有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以及刻砖、木雕、剪纸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并且在引进西洋音乐、话剧、电影以及兴办图书馆、博物馆等方面多开风气之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升华,形成了天津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的显著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天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是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共天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既要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也要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建设,注重积累,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艺术生产繁花似锦, 创作、 演出了以京剧《华子良》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性、 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京剧艺术节等评选中金榜题名,成绩骄人;大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天津国际滑稽艺术节、天津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和天津市家庭文化艺术节、社区艺术节、滨海艺术节、农民艺术节、老年艺术节等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的举办,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有的已成为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品牌; 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全市18个区县全部成为市级先进文化区县,其中有11个区县进入全国先进文化区县行列,同时还涌现出“塘沽版画”、“汉沽版画与刻字”、“北辰现代农民画”、“大港太平村农民画”和“静海书法”、“葛沽民间花会”等一批被文化部命名的特色文化地区。到2005年底, 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个; 公共图书馆(含少年儿童图书馆)32个,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藏书827万册; 乡镇、街道文化站200多个, 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 文物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绩 , 全市经中央、 市和区县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21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 另有13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7个,文物、博物藏品57万件。“十五”期间,全市文博单位共举办各类专题展览260个,接待观众680万人次;文化设施建设成就突出,先后建成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舍)、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区县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引进和派出文化项目规模扩大、数量增多、水平提高,其中意大利“中国天津周”、比利时“中国天津文化艺术节”、 天津民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团“环球之旅”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天津文化的影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成果喜人,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艺术家,仅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就有25人, 还有数以百计的文艺工作者在全国和世界比赛中摘金夺银, 充分显示了天津文化界的雄厚实力。与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天津的文化工作也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千百年来,天津的文化在河与海的滋养下生生不息,它塑造了天津个性,赋予了城市活力,激发了天津改革创新的热情。在新世纪阳光的照耀下,天津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将谱写出新的更加辉煌的时代乐章;天津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创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修志存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意义深远。时值本志付梓之际,写出上述文字,既慰勉以往的收获,也寄厚望于未来。是为序。
                             
                                                      方伯敬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