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第五届中国文化馆年会在蓉圆满落幕
成都经验获点赞

 
 

  9月28日, 为期两天的第五届中国文化馆年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圆满闭幕。 在年会的最后一天,4个主题论坛中的3个论坛 “互联网+文化馆——大数据文旅融合”“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探索与创新”和“乡村振兴与小康文化”相继召开。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认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极具首创精神,并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聚焦技术与模式 探寻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
  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互联网+文化馆”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关注热点。“互联网+文化馆——大数据与文旅融合”论坛以大数据与文旅融合背景下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为主题,邀请来自宁波市、深圳市等地方公共文化领域工作者、文化领域和大数据领域的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分别就数字文化馆的实践经验、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协调发展带动文旅消费的试点成果以及大数据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汇报展示、点评与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 成都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大超分享的 “文化e管家” 项目让与会者称赞。2017年,成都市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按照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要求,成都市充分发挥实践基地推动大数据+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以“文化e管家”平台为重点,结合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用“大数据” 思维持续深化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 积极创新探索,力争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摸索出一条能够示范全国的“成都经验”。
  “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探索创新” 论坛则通过探讨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发展现状、 建设目标、最新成效、建设新思路新举措、未来展望等内容,展示国内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整体面貌及最新进展,总结经验成果,探索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未来发展之路。
  此外,该论坛邀请业界专家、文化馆馆长及媒体记者担任观察员,共同探讨文化馆总分馆制下,如何通过多种手段发挥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制度优势,探索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馆的基层服务效能,打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
  分享成都经验 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小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战略之一,“文化小康” 是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的“乡村振兴与文化小康” 论坛便聚焦于此。论坛上,来自成都崇州市、 蒲江市,宁夏吴忠市,江西九江市,南京江宁区等7个市、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分享了当地在公共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成果案例,发布了有关研究成果,展示了现代公共文化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小康中的生动实践。同时,论坛还设置了专家、嘉宾与现场及“国家公共文化云”线上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环节,与大家碰撞出“乡村振兴与文化小康”的发展新思路。
  除了论坛上关于“乡村振兴与文化小康”的交流探讨,论坛还组织参会人员去到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乡村文旅融合振兴发展示范点和龙泉驿区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大面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参观。通过实地考察交流,与会人员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与文化小康”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明月村是城乡跨界融合的“新典范”,那么位于龙泉驿区大面镇的五星社区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新社区”。作为全国第一所让市民免费接受艺术培训、全国唯一一所下辖十二个分校,并配备特色乐器,让市民免费培训的艺术学校,龙泉驿区市民文化艺术学校真正实现了让艺术无障碍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政府采购全买单,市民学习 “零消费”,包括声乐、 京剧声腔、钢琴、电子琴、手风琴、二胡、葫芦丝、古筝、书法、美术等30个门类的艺术学校,每年有1.2万人接受文化艺术培训。
  强化问题导向 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促发展
  对于本届文化馆年会主题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长赵保颖表示:“文化馆服务效能提升是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和要求。因此,围绕命题作文,围绕效能提升这个近年来文化馆行业面临的集体困难,我们确立了这个主题。遵循问题导向的基本思路,按照梳理业绩、交流创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我们设置了相关论坛,希望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痛点问题。”
  而对于文化馆今后的发展, 赵保颖认为一方面是注重文化馆的标准化塑造, 确立文化馆清晰的职能定位,让更多人了解文化馆、走进文化馆,另一方面是要强化文化馆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推动文化馆进一步走向社会,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认为,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西部是排头兵,并且作为全国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在全国也是先进水平,为全国提供了很多优秀经验。
  “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文化活动的开展, 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都很瞩目。 比如前段时间成都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街头艺人持证上岗等都是全国首创。在文化馆效能建设方面,成都市通过互联网采集大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的做法也很值得推广。比如,成都的‘文化e管家’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控海量数据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务效能问题,就很精准。”李国新表示。

 
 


                                2018.10.09
                               (新闻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