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天津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博物馆承办的“燕燕于飞──燕国历史文化展”在天津博物馆四楼临时展厅开展。展期将持续至2018年3月。
本次展览遴选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河北省燕下都文管所、河北省易县文管所、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京津冀地区7家文博单位的150余件(套)代表文物,一级文物近20件(套)。其中不乏太保鼎、伯矩鬲、陶方壶等精品文物。展览分为封侯北疆、礼化幽燕、农工百作及融合扩张四个部分,通过讲述燕国从建邦燕蓟、实力微弱,历经图强中兴、争霸七雄,直至最终荆轲刺秦、被秦歼灭的跌宕沉浮, 重现燕国800余年的历史文化及发展脉络。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卓表示,此次展览是今年天博主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大主题展览,三地博物馆精心策划遴选各馆精品文物,把燕国时期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献给观众。
精品文物再现燕国800余年历史文化
京津冀地区处于燕国文化的中心。自西周至战国,独具特色的出土文物不仅代表了燕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同时也凸显了燕国文化在北方民族融合和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鼎是在祭祀时盛放肉类的礼器, 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用以记载盛况。
天津博物馆藏西周早期的太保鼎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鼎主体为方形,鼎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四面用圆雕、浮雕的塑造方法造型方法饰出饕餮纹与垂叶纹,四角饰以扉棱。鼎有四足,最有特点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非常难得。从太保鼎的器型和纹饰特点来看,它的铸造年代应为西周早期。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西周初年时设立的官职,是监护与辅政国君的重臣。清道光或咸丰年间,在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七件青铜器,被称为“梁山七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堪称国之瑰宝。
伯矩鬲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重要文物。
据天博讲解员郭颖介绍,鬲为炊煮器。周青铜礼器的食器中,鬲的数量不多。特点是有三个中空的袋装足,可以增加容量和受热面积。伯矩鬲的装饰工艺令人惊叹,结合了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器物造型为立耳、三袋形足,有平盖。鬲颈部饰一圈夔纹。在器腹连三袋足的体积感最强部位,装饰以大型的浮雕牛首,牛角尖端突起于器表。器盖上前后对称地饰一对同形的牛首,牛角翘起,与鬲耳相抵。在两牛首相接的中线位置铸一环钮, 钮的两面饰一小型的立体牛首。全器装饰立体与浮雕的牛首共7个。整个器型端庄厚重,纹饰大方,不加地纹,而由立体的牛首和翘起的牛角、耳等细部所强化的轮廓线则是富于装饰性的。伯矩鬲形象地反映了商周时期的铸造技术,代表了燕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
丰富活动共同续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崭新华章
为配合此次展览,天津博物馆将于2018年1至3月举办“我们一起去燕国”户外行、“燕国故事”春节灯谜会、“我挖到了燕国宝藏”小小考古家等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燕国人文与历史。天博还将安排精彩讲座,让观众了解燕国3000多年的璀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