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承办的《启蒙之音——李叔同“学堂乐歌”成就展》于12月6日在馆临时展厅开展,展览预计展出两个月。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 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它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思想启蒙, 使集体歌唱的新形式得以在我国确立和发展, 为之后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体裁开创了先河。
李叔同是近代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学堂乐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对当今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李叔同在学堂乐歌的创作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学贯中西的文化艺术底蕴,独特的音乐艺术创作和富有人格魅力的音乐教育理念,使他的学堂乐歌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大的音乐艺术价值。
提及李叔同与学堂乐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那首 《送别》。这首歌曲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歌曲, 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李叔同也成为了学堂乐歌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启蒙者。他凭借自身文化底蕴与素养,通过学堂乐歌的创作传播现代思想、 重建中华文化与艺术精神, 以沉静的、审美的、温婉的方式开启着青年一代的心灵。
天津是学堂乐歌流播的重镇。近代教育家严修早在1902年赴日本考察东京音乐学校,回国不久便在天津家中办起“严氏女塾”,聘请日本人川本讲授日语和音乐,后更名为“严氏女学”。1906年创建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建校伊始就将“乐歌”课列为选修科目。随着天津各中小学校陆续开设音乐课程,为应对音乐师资的匮乏,还于1906年成立了天津音乐讲习会。
展览介绍了学堂乐歌的兴起及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生涯。李叔同有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歌曲在当时的中国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他创作的歌曲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他自己作词、作曲,如 《春游》 《隋堤柳》等,这些歌曲旋律流畅、形式活泼;二类是由他填词的歌曲作品,如《祖国歌》 《送别》《忆儿时》,这部分歌曲数量很大,是他乐歌创作的主体部分, 采用或中国的民间乐曲,或外国的歌曲等等而合成的乐歌;三类是由他作词别人作曲或自己作曲别人作词的歌曲,如《山色》《花香》等。展览除了有丰富资料,还有互动体验,增设了学堂乐歌经典作品赏析,观众可以通过试听设备欣赏音乐作品,在观看展览同时,能够身临其境地倾听音乐,仿佛置身于历史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