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传统文化熏陶8万农村观众
“戏进农家”家家乐 “农民点戏”故事多

 
 

  本市“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工作座谈会近日在津举行。 会上,大家畅谈感受,分享收获,总结经验。新的一年,“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将继续按农民朋友的需求提供服务,不仅送戏上门,还要创造百姓与演员同台演出的机会,以多种形式弘扬传统文化。
  2016年6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 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共同主办,武清等十个涉农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广播电视局和天津市演出公司承办的 “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的一大亮点, 就是把“选节目”的权利交给农民朋友:推出涵盖本市11家专业院团力作的“剧目菜单”,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请农民朋友从“菜单”中点戏,以确定演出剧目。有剧场条件的,就请大家进剧场看演出;比较偏远的,就配备流动舞台车进行演出。活动启动以来,已在十个涉农区的140个乡镇演出了140多场高水平剧目,惠及8万余农村观众。
  在农区乡镇演出,设施条件有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质量的降低。 天津评剧院到宁河演出该院品牌剧目《赵锦棠》,因为当地剧场条件和剧目舞美置景存在一定差异,剧院舞美团队就加班加点,想尽各种办法,在现有的剧场条件下,让灯光舞美效果做到“讲究”而不是“将就”。演出结束后,农民朋友们又兴奋地找到评剧院“提要求”:“我们还想看曾昭娟的《红高粱》!”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说: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吸取养分,了解观众所想,我们一定想办法尽力满足大家的需求。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享受文化大餐,也有不少演出在室外进行。冬季室外演出,条件艰苦,但演员们依然全情投入。 前不久在武清东蒲洼的演出,室外气温已是零下7摄氏度,但为了演出效果,评剧名家王云珠只着薄衫,依旧精神饱满上台演唱;今年初,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到静海中旺镇港里村献艺,当天的风特别大,风卷着土,一个劲儿往演员脸上、嘴里刮。天气如此恶劣,但那慷慨的燕赵之声,依旧嘹亮。
  除了“送文化”,活动还到农区乡镇 “种文化”。今年2月,静海中旺镇港里村一位戏迷大爷的家中开起了“戏曲课”——河北梆子名家王少华来到大爷家中,一字一句为他讲解《辕门斩子》中“见八王”一段唱。怎么唱、怎么用气、怎么动作……王少华教得细致,戏迷学得认真。下课后,戏迷再唱一遍,果然进步不少,效果立竿见影。
  名家、名段、名剧,还有专业老师辅导唱戏,父老乡亲们能不欢迎吗?农民朋友们高兴地说:这样的专业演出,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真是大家的福音,希望能多办这样的演出。以后要是有机会上台一块儿唱就更好了!
  活动负责人介绍,2017年“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 将继续完善,不仅送上更多高质量的、名角领衔的演出,还要“演”“讲”结合,给农民朋友传播更多戏曲知识,也创造一些戏迷和演员同台演出的机会。院团在基层汲取更多演出“养分”,编排更多接地气的剧目, 反哺乡镇百姓。“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将继续种文化、结对子,深入生活,扎根农民群众,弘扬传统文化。


 
 


                         2017.03.08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