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蓄力量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2016年10月,在安徽省铜陵市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年会上,文化部、财政部为包括天津市河西区在内的全国32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授牌。自此,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城区等重量级荣誉之后, 河西再添殊荣,成为鼓舞全区文化工作者持续开拓创新、再攀高峰、 打造天津文化首善之区的强劲动力。
  荣誉令人欣喜却也得来不易。 2013年9月,河西人满怀壮志代表天津市接下争创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任。三年间,百姓的文化需求急剧增长,文化场馆要扩建、文化人才要培养、文化队伍要建设、文化活动要开展……面对重重压力,河西区深刻意识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除了要加强自身管理人才和业务人才的建设外,建设一支学得精、沉得下、留得住的基层群文人才队伍尤为重要,拥有了稳固的、 日益壮大且常保活力的人才队伍,群文事业就会更繁荣, 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强大。
  为了锻造这样一支队伍,河西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纵向通过“一竿子插到底”的培训方式,对文化干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艺骨干、基层群文爱好者开展常态化和定期脱产培训;横向通过向全国其他地区学习、对比的方式,不断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立体交互式的培训使一大批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文艺人才不断涌现,他们掌握最前沿的群众文化建设理论,拥有丰富的基层文化工作经验,成为河西文化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的积极落实者。凭借这些专业人才的务实奉献,更多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
  立体交互式培训贯穿全年
  坐落在天津湘阳大街上的河西区文化中心是远近闻名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这里一年365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向所有百姓敞开大门。种类繁多的文化活动教室里,人们或跟着专业老师认真学艺,或随着专家的讲解在精神世界遨游。对河西区的老百姓来说,这里就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艺术殿堂。
  在这座艺术殿堂中, 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与高雅艺术和谐共生, 造就了河西区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象,即便在小众艺术的普及上,当地文化部门也是不遗余力。近年来,河西区紧紧抓住文化部搭建的国家艺术院团和地方纵向交流的各种平台,数次邀请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下属院团前往河西开展公益性演出和培训, 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将高雅艺术送到基层,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仅“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中,中央民族乐团就有多位知名器乐演奏艺术家连续多年到河西区开展民乐辅导和讲解,累计受益人群千余人次,得到基层民乐爱好者点赞。
  对河西区众多文化爱好者来说,这样的培训机会并不少见。抓住每年一次文化部“大地情深”的志愿服务契机,河西区先后与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国家级院团建立联系,邀请名家走进河西讲课授学。同时,作为天津中心城区, 河西区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10家市级文艺院团均汇集区内。 河西区充分调动专业院团的力量,打造了 “西岸文化大讲坛 ”这一品牌,定期邀请天津京剧院、天津曲艺团、天津歌舞剧院的名家大腕前来授课,在普及群众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人才水平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了对活跃在基层的文化爱好者进行提升引领,对众多在文化岗位上开展专职工作的文化骨干,河西区也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11月2日到4日,围绕“社区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及社区文化团队建设”“新形势下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等主题,来自天津市群艺馆的专家、南开大学从事公共文化研究的教授等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为全区近千名街道文化专职工作人员送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不少学员感慨: “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善于抓住群众文化的 ‘牛鼻子’,掌握开展文化活动的规律,这些经验和道理是我们急需补上的一课,河西区定期开展的专业培训正好起到了这一作用。”
  “需要不断进步的不仅是基层文化专职人员,文化部门的领导干部在思想建设上更要一马当先。只有领导眼界开阔了,认识深化了,辖区内的文化工作才能出新出彩,切实满足新时期群众多变的文化需求。”河西区文化局局长高文红表示。 为了提升河西区文化部门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 河西区定期开展的“当代学者大讲堂”便成为领导干部们充电的课堂。大讲堂定期组织文、史、哲、经、管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时事热点 ,常年为全区500多名处级文化干部系统开展公共文化专业培训,深入阐释新时期繁荣群众文化的必要性、规律和手段等课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领导干部的头脑。
  天津市群艺馆原馆长李治邦既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专家,也是土生土长的河西人。对河西区文化部门一以贯之的培训手段,李治邦多年来看在眼里,很是赞赏:“河西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敢于露短,虚心学习、借鉴、转化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肯定。事实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培养出的基层文化人才回到岗位上都是一顶一的好手,也才有今天河西区各街道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繁荣局面。”
  紧抓机遇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自河西区开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除了区内常态化的培训、讲座,每年还会组织基层街道级文化干部赴外地脱产学习一周,讲课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公共文化专家,他们的经验丰富又实用,不少好的建议和做法已经在我们街道发挥了作用。”河西区尖山街道文教科科长李宏波说。
  自2013年至今, 李宏波3次跟随河西区文化局组织的培训班前往北京、四川、湖南长沙进行培训,自感受益颇多。一来学习当地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增长了见识;二来双方通过交流彼此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总结成果的同时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思路。白天,学员们听专家传经送宝,学习政治理论、文化业务,晚上大家还会组织讨论交流会,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如何把好的做法成功移植到河西。“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横向对比,尤其是到已经成功创建示范区的城市进行考察学习,我们发现对方很多前沿的文化服务理念和方法很值得借鉴参考。”河西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杨表示。
  为求实效,每次培训,河西区文化局都在培训课程上精心设置,开展理论讲座的同时邀请当地文化厅的相关领导现身说法,双方还就如何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交流培训,文化干部服务基层的水平提高了,热情提升了,就能以百姓的需求为导向提供更加高效优质、对位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群众。”河西区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李霞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同样为河西区文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5年10月,北京东城区文委、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 河北省秦皇岛市文广新局等来自京津冀的11家文化机构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联盟成员约定在公共文化资源、活动、服务、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共建共享。借助“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的平台,河西区不仅把具有天津特色的文艺演出输送到了京冀,还多次派文化干部到两地挂职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公共文化建设的实力。如今,河西区已成功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进一步在联盟成员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放大示范效应,促进三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共享,推动三地公共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刘义民总结说,走出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到的是其他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经验,培养出的是一支能打硬仗、能克难攻坚的文化人才队伍,同时也向全国展现了天津的文化面貌和地域特色,展现了河西区繁荣群众文化的自信和态度。在边学边做中,人们得以看到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河西,看到这个城市更好发展的希望。
  搭建展示平台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基层文化工作内容纷杂, 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需求?文化带头人水平提升了,如何让他们深入基层发挥作用, 带动群众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在这方面,河西区文化局采取“深入社区上门服务”的方式,让优质的文化资源主动流向难以享受固定文化服务的地区和人群,让文化骨干和文化团队深入街道、社区、机关、工厂、 部队和敬老院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等活动, 为文化爱好者搭建展示平台,一批街道级的特色品牌活动逐渐形成并声名远播。
  “作为政府最基层的文化细胞,政府出台的文化政策落实是否到位、是否最大程度惠及百姓,关键看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 友谊路街文教科科长李玉杰强调, “目前,河西区在每个街道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员,他们经验丰富,擅长做群众工作,保障了街道文化活动顺利组织、开展。”如今,友谊路街道根据自身实际,成立了秧歌队、舞蹈队、时装表演队等数十支文化团队,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放眼全区,分布于各乡、镇、街道的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河西区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坚守在这方阵地上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带头人通过不断创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而努力,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每个个体。
  除了参与天津市和辖区内的文化活动,这些从基层涌现出的文化骨干还走出河西,积极参与文化部组织的“春雨工程”“大地情深”等文化活动,向外界展现了天津的文化魅力。如今,再看河西,文化风景与往昔又有不同: 追求文化享受成为人们的自觉。 无论在家门口的社区文化中心还是全年无休的文化馆、图书馆, 不同艺术门类的教室里总能看到兴致勃勃学艺的人群, 论坛、讲座时坐满了求知好学的观众。逢年过节,小区文化团队精心策划的文艺晚会充满了欢歌笑语……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工作者的悉心付出。
  三年创建,三年不懈探索,针对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河西区形成了一整套文化培训体系,通过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请进来提升业务能力、沉下去普及文化知识的方式,建立起了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储备丰富的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了“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文化工作格局。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使河西区公共文化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文化人才队伍和一批有特色的基层文化团队,这些都是让未来河西区公共文化建设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的基础力量。”刘义民说,“示范区建设永远在路上。河西区将深刻总结示范区成功创建的经验,同时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继续推动提高全区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河西人的幸福指数,将河西打造成世界各地走进天津、了解天津的窗口和名片。”

 
 


                              2017.01.09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