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潞卫交流入海平, 丁沽风物久闻名。”因河而生、依河而兴的天津,12月23日迎来了设卫建城612周年。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图腾。古老天成的海河孕育了天津城市的生命,抚育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培育了天津文化的特质,也见证了这座北方重镇的万千风云际会。
乘游船从天津发祥地三岔河口顺流而下,眼前换移着历史的遗迹与现代的繁华,耳旁回荡着岁月的桨声与奋进的汽笛。浓缩了岁月风光、收藏着历史积淀的海河,在大开大阖中,不仅流淌着天津的诗意与记忆,也倒映着城市的繁华与继续,成为城市的风景轴和活力带,焕发着无限的魅力。
一条河的过往一座城的历史
“潞河澄澈卫河浑,二水交流下海门”。这两句古诗描写出清澈的潞河即北运河,与浑浊的卫河即南运河在三岔口合流,汇入海河干流的情景。
三岔口一带是天津城市的“胚胎”,素有“天津摇篮”之称,历史上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之说。
据考证,东汉时期,以海河为主体的内河航运网开始形成。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海河水系各河汇集海河干流入海的格局。唐代施行海运,海河北岸的军粮城,曾是转运物资的重要港口;宋代宋、辽以界河(海河)对峙, 两岸修筑了许多砦铺; 金、元时期,在三岔口附近的海河岸边,先后设立了军事要地“直沽寨”和“海津寨”。
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明王朝在三岔河口地区设卫筑城,永乐皇帝为新城赐名“天津”,意“天子经过的渡口”,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开启。到了清雍正年间,天津改卫为州,后又升州为府,并设天津县,天津城成了地方行政中心。此后,天津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
海河不仅孕育了天津的城市生命,更抚育了天津经济的繁荣。金、元以后随着漕运开通,江南的漕粮经海河运抵京都,三岔口一带成为广连南北、辐射东西的转运枢纽,一时出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繁荣景象,更有“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的记载。
“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明朝设卫建城后,地处“海运、商舶往来之冲”的海河两岸,商贸业开始更加发达,商贾云集,商品荟萃,贸易繁荣。
随着漕运、 盐业及商品流通的发达,文化教育的兴盛,经过300多年的变迁,到清雍正年间的1731年设府,天津由一个军事卫所成长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
清朝时期,天津的商业和贸易空前繁盛,被诗人描述为“百货懋迁通蓟北,万家粒食仰关东”“市声若沸鱼虾贱,人影如云巷陌通”,并久享“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的盛名。
进入近代,“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濒海临都的天津,开始成为西方列强自海上征服中国的桥头堡,海河也成为记录中国近代史缩影的史书,演绎了“一条母亲河,半部近代史”的故事。
1860年,天津开埠,英、美、法三国率先在海河西岸建立了租界。随后,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比利时和奥匈帝国又纷纷在海河两岸划定了租界。到1902年,形成了临海河而建的九国租界,占据了长达15公里的海河沿线,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相当于当时中国政府管辖的城厢地区的八倍,天津也由此成为“租界地”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
在抢划租界的同时,各国列强还纷纷抢占航运资源,在租界的海河沿线修筑了规模较大的码头。至20世纪30年代, 海河两岸可供轮船靠岸的码头多达150余处,1936年进出轮船达3730艘,反映出当时天津经济的繁华和贸易的兴旺。
在九国租界临河而建的同时,现代商业区沿河而兴,金融一条街迎河而起。此外,自逊帝溥仪及以下清朝遗老遗少,到复辟梦碎的袁世凯及5位总统、民国大员、北洋军阀和各省督军不下500人,纷纷来到天津租界“落脚”。遍布于海河两岸租界中各式“小洋楼”,也成为天津历史中一个独有的城市文化现象。
面对外侮不断,天津的城市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驻节天津25年, 天津也成为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和近代中国的外交中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又成为清政府“新政”的实验基地。
洋务运动期间,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一些爱国企业家在天津积极进行实业救国的探索,陆续兴建了一批工矿企业。
在这一时期, 天津创造了近代中国近百个第一:国内第一个经营汇兑的票庄、国内第一条有轨电车、国内第一个邮电局、国内第一所陆军学校、国内大商埠里第一个火车站、国内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国内第一条电话线、国内第一所大学、国内第一座酒店、国内第一张报纸、国内第一个通火车的大城市、国内第一套邮票……
作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 当时的天津拥有民族工矿企业数千家,银行仅200家,保险机构超过300家,外国洋行近千家。
地灵水甜的海河,还养育了众多的“海河名人”。例如,有喝海河水长大的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教育家严修、张伯苓、梅贻琦;甲骨文专家王襄;实业家宋则久等。有喝海河水做出闻名于世业绩的梁启超、严复、范旭东、侯德榜等。有从海河汲取过乳汁的伟人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等。
潮起潮落,曾经的烟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海河带来的文化张力和培育的文化底蕴却被深深镌刻在城市基因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结晶。
数百年来,“海河千派合、舟楫万方通”的海河赋予了天津江南文化与北国文化相互融合,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互为补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竞相交汇,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水拍河岸,天津包容、开放、多元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品位,随着海河水系散播在津沽大地上,留下了永恒的精彩。
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妈祖庙之一的天后宫民俗文化的悠远古朴,清代三大私家园林之一的水西庄高雅文化的绚丽多彩,晋商和微商两大商业文化的精明儒雅,洋务运动中中西文化的摩擦融合,万国博览建筑文化的独树一帜,义和团、红灯照等义烈文化的慷慨悲壮,觉悟社等先驱文化的光芒四射,以及保家卫国、舍生取义等报国文化的气壮山河等,历久不衰,交相辉映,构成了天津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渊源。
一条河的风景一座城的诗意
“绝似西湖好风景,三分烟水一分花。”清代诗人蒋诗在《沽河杂咏》中,这样赞叹皇船坞一带的海河景色。
如今,孕育了天津城市生命的海河,经过不断的改造提升,浓缩了岁月精华,沉淀下发展结晶,如一罈老酒风味更加醇厚,成了一条代表着城市名片的风景线。
海河风景线,始于三岔口,止于大光明桥,逶迤穿过繁华的天津市区。对于外地人来说,到天津不游海河,不足体味天津的美。
在天津发源地三岔河口的永乐桥上,矗立着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巨形摩天轮,这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被称为“天津之眼”。
作为天津地标性建筑之一, “天津之眼”直径110米,旋转一周需要大约30分钟,到达最高点时,距离地面达120米左右,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能看到方圆40公里以内的景致。
坐在摩天轮上放眼望去, 海河犹如一条玉带镶嵌在城市中间, 潋滟水波之上横卧着造型各异的精美桥梁,两岸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欧陆风情建筑互相辉映,退台式亲水护岸与远近分层式景观融为一体。
水给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注入了灵气,桥则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诗意。了解海河、体味海河,一定要细细品读海河之上一座座风情摇曳的桥。
海河上桥梁因种类繁多,被誉为“万国桥梁博览会”。顺着三岔口沿亲水步道往下游漫步,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摩天轮的永乐桥,桥身布满狮子雕塑的狮子林桥,国内仅存的三跨平转式开启的钢结构桥金汤桥,中西合璧的北安桥,获得全球桥梁设计建造最高奖的大沽桥,全国唯一可立转式开启的解放桥,海河上投资最大的赤峰桥,具有欧式浪漫情怀的大光明桥……一座座造型不同、各具特色的桥梁,依次呈现在面前。
这些桥梁或设计精巧, 或饱经沧桑,或雍容典雅,或现代大气,一桥一景,和谐统一。 当走过这些桥时,让人由衷赞叹它们的美,和渗透出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魅力。
而在其中,很多桥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金汤桥位于海河上游市区中心,连接着海河西岸的天津古文化街和海河东岸的原奥匈帝国租界。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由津海关道及奥、意租界两领事署、电车公司合资将以前的浮桥改建为永久性钢桥,工程费用20万两,是天津最早、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跨平转式开启的钢结构桥梁。桥名“金汤”,是取“固若金汤”之意。 在著名的平津战役中,1949年1月14日10时,解放军向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经过16小时的激战,于15日1时在金汤桥胜利会师。
在海河中游东岸,建于1892年的原老龙头火车站原址、现天津火车站附近,全钢结构可开启的解放桥横跨海河之上。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老龙头铁桥建成,成为连接车站与对岸租界的交通要道。后因“天津商业发达,交通繁盛,该桥狭窄,时极拥挤”,故于20世纪20年代在其北首筹建新桥,建桥任务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于1927年落成,称为“万国桥”。3孔桥长近百米,中孔可双叶立转式开启,共花费白银190万两。1949年1月25日改名为解放桥,是天津市区最大的一座开启桥。
其实,在海河支流和干流上,有着悠远故事的桥还有不少。有的保存比较完好,有的名字还在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岁月侵蚀已经“名是桥非”,有些甚至连桥与名一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无论哪一种,都依然还能够听到一段段发生在桥之上的历史与故事。
海河的诗意与美,不仅在桥上,更在夜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海河和两岸都变成了美轮美奂的光影世界。选择一个游船码头,乘坐游船在海河中缓缓驶过,在流光溢彩的夜景灯光辉映下,一幅优美的画卷随着船行徐徐展开。
从河中到岸边的水岸灯光,从河堤到河边道路的堤岸灯光,从河上桥梁的灯光到两侧欧陆风情建筑和现代化高楼大厦上的灯光,让海河浮动起浪漫的光彩,如梦如幻。
如今,“乘船游海河”是外埠客人来津的首选旅游项目,也是天津人接待亲朋好友的必踏之旅。前来乘船游海河的中外客人络绎不绝,年接待量达到60余万人次。
达沃斯论坛主席施瓦布游览海河后曾感慨道: “塞纳河很美,但今天游海河感觉更好。可以想象,天津的市民一定会为这里的美丽、和谐、文化和宜居而骄傲自豪。”
乘坐游船从天津火车站码头上岸,站在站前广场上向对面望去,海河流经这里时拐了一个大弯,由一组规模宏大的欧式风格建筑群组成的津湾广场就坐落在对面河湾岸畔。
红色的半坡式屋顶,造型精美的老虎窗,典雅庄重的欧式柱廊,优雅流畅的建筑立面,高高突起的古典式钟楼,在璀璨灯光的映射下,金色的建筑轮廓和红色屋顶更加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的各色灯光倒映在海河中,美不胜收。来到这里的人们纷纷举起照相机、按下快门,留住这美丽的都市景色。
在海河风景线上,类似这样可静静地欣赏美丽夜景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天津火车站站前广场不远处,坐落着位于原意大利租界内的意式风情区。入夜后,五彩斑斓的耀眼彩灯把这里装饰得如童话世界一般,洋楼中各式酒吧餐厅人来人往,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异国小镇,这样的空间穿梭感和浓郁的异域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继续
“银河无路看垂尽,碧月长空照目圆。”静静流淌着的海河,不仅记录着天津的前世,也倒映着城市的今生,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继续。
从海河游船利顺德码头上岸,全国酒店业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利顺德饭店临河而建。这座始建于1863年的酒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酒店,以“华夏第一店”享誉海内外。
这里,接待过众多政坛显要和国家总统,也见证了天津乃至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标志性事件。美国第十八届总统格兰特将军曾在利顺德大饭店会晤晚清重臣李鸿章;《中国丹麦条约》、《中国荷兰条约》在这里签订;蔡锷将军与梁启超先生曾在此密谋讨伐袁世凯之大计;国父孙中山先生北上天津,三次在此下榻;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任开滦煤矿总经理期间曾在此居住七年之久;张学良将军与赵四小姐感人的爱情故事曾在此演绎;末代皇帝溥仪以及北京政府的5任大总统、22任总理、47任督军都曾居留于此。
如今, 横跨三个世纪、走过150多年的利顺德饭店,经过改造修缮重放异彩,英式的建筑风格,维多利亚式装饰风格,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雅气息,成为不少游客的品位之选。
利顺德酒店面对海河,背靠的是解放北园。解放北园原名维多利亚公园,位于原英租界内,于1887年建成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18.5亩,呈方形,以英国传统风格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园林自由式布局的手法,形成了半规则半自然式的中西合璧园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中正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解放北园”。
正对解放北园的是,在前英租界风貌保护区泰安道英式风情区内,坐落着一幢气势恢宏的欧洲古堡式风格建筑,全球首屈一指的奢华酒店品牌丽思卡尔顿酒店坐落于此,是天津又一座地标性酒店。
在曾经的租界内,两座奢华酒店一路之隔,一座是焕发异彩的百年老酒店,一座是现代大气的新酒店,透射出这座城市历史的沧桑厚重和现代的活力四射。
两家奢华酒店中间相隔的是有着“天津华尔街”之称的解放北路。在租界时期,解放北路被称为维多利亚道,曾是天津乃至中国北方的金融中心。汇丰、渣打、花旗、盐业、交通等银行都曾坐落在这条街上。
顺着解放北路往前走,不算宽阔的马路两旁,哥特式、罗马式、罗曼式、日耳曼式、俄罗斯古典式等建筑风格令人目不暇接,透过一幢幢造型独特的建筑物和墙上的文字介绍,仿佛能触摸和感受到过去这里的繁华和富盛。如今,这里依然是天津金融机构聚集的“金融一条街”。
走到尽头,在解放桥前向右拐,是建设时曾创造了“天津速度”的城市新地标——津湾广场。这里,汇集了剧场、影院、高端餐饮、娱乐等业态,成为旅游经济和休闲消费的新热地。
向左拐穿过寓意 “日月同辉”造型的大沽桥, 临河的是一幢直耸云霄的摩天大楼——天津环球金融中心。 项目由津门和津塔两大建筑板块构成, 津门板块包括顶级酒店以及精装水岸豪宅,津塔板块包括一栋336.9米地标写字楼以及一栋配套服务式公寓。
如今,随着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纷纷进驻,这里已成为天津连接世界最活跃的国际商务中心。风帆状造型的津塔,门形设计的津门,象征着天津的活力与开放。
与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南邻的是, 天津最繁华也是国内最长的步行商业街——和平路-滨江道商业街。享誉海内外的劝业场的便坐落于此。
“上海有个大世界,天津有个劝业场,如果不去逛一逛,枉到津沪走一趟。”劝业商场由井陉煤矿大买办高星桥筹资兴建,1928年落成开业,取“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之意,以示提倡实业精神。建筑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装饰风格,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劝业场的游艺场素有 “八大天”之称,包括:天华景戏院、天纬台球社、天纬地球社、天宫影院、天露茶社、天会轩戏院、天乐戏院、天外天屋顶花园。
如今虽然电商迅猛发展,传统百货业态受到冲击,但天津劝业场依然以其多元的百货业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受到人们喜爱,将商业、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
沿着海河的亲水平台继续往前走,可以到达我国唯一一个5A级旅游步行街——古文化街。游客在这里,不仅能见到始建于1326年、中国三大妈祖庙之一的天后宫,还能看到天津的泥人张、杨柳青年画,以及吹糖人、糖画、龙嘴大铜壶等各种各种民间手艺,体味浓浓的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逛累了,也可以到古色古香的茶馆里听一场津味十足的相声。
逛完了古文化街, 顺着金汤桥走到河对岸, 沿着河堤路走不远,便可以来到意式风情区里,这里集旅游、 商贸、休闲、娱乐和文博为一体,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欧式洋楼, 被打造成各式咖啡厅、西餐厅、酒吧等,找一个窗角位置,来一杯热乎的咖啡或一扎鲜酿的啤酒,静静地听着音乐,成了很多本地人和游客的惬意的选择。
漫步海河两岸,鳞次栉比的新地标拔地而起,充满味道的老建筑焕发生机,处处散发着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气息。天津,这座发祥于海河岸畔的城市,正在书写更加精彩的海河历史新华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