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天津博物馆开展,328幅图片、125件(套)实物,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放,更是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委组织部、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博物馆承办的“永远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于15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展期将持续两个月。展览以时间为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战役为主体,由“建立苏区、壮大红军”“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三军会师、长征胜利”“天津的‘长征人’”六大部分组成,328幅图片、125件(套)实物,真实展示了红军长征这一历史壮举。昨天,记者走进天津博物馆看到,人们纷纷自发地前来观看展览,有边观展边做笔记的学生、有潸然泪下的老人、有曾经重走长征路的年轻家庭……他们说,长征精神值得每一名中华儿女学习,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
珍贵文物再现峥嵘岁月
革命烈士的亲笔书信、红军使用过的步枪、泸定桥的铁锁链、红军全国第二次全苏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木板标语、红军为反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散发的传单……此次展出的这125件(套)实物中, 有不少珍贵的一级文物,其中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何叔衡烈士遗物——罗大褂、怀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维舟作战时用过的军用望远镜等。
据天博工作人员介绍,马日事变后, 何叔衡根据上级的指示筹办党的地下印刷厂, 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他以经理身份作为掩护,当经理就得穿得好一些,所以党组织就给他做了这件罗大褂。1928年,何叔衡同志离开上海去苏联学习时,将这件大褂交给了毛泽东同志。同年,何叔衡同志的女儿何实嗣来到上海,毛泽东同志又将大褂交由她保存。1930年何叔衡回国,党组织考虑到当时的商人都有怀表,于是又为他买了块怀表。1961年何实嗣将这件罗大褂和怀表送给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由博物馆作为对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文物珍藏着,此次也是文物在馆内的首次展出。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何叔衡烈士的遗物面前久久不愿离去, 在采访过程中更是几度哽咽落泪, 老人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我们之所以能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就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展厅内的一架望远镜尤为引人注目,据天博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烈士王维舟用过的军用望远镜。他是川东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唯一见过列宁的老布尔什维克。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的护国、护法战争。1920年5月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被批准转入中共。因此,被称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
现场展出的一件件文物,为观众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终胜利的历程,用实物诠释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记者在现场发现,为了真实再现历史,展厅内精心布置了“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主题场景。
“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跃然眼前,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红军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红军奋不顾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勇往直前,他们这种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长征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在那数十万红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里,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震撼灵魂的光辉,每一行诗都有一股力量沉淀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长征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一名中华儿女学习。”
展厅里,有很多观众正在仔细地参观展览。记者发现人群中有一名学生正拿着笔记本细心地记着笔记,他是天津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大二的学生胡航鑫,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历史学专业的,通过此次展览,既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光荣事迹,又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今,许多人选择重走长征路,亲身体验红军将士长征时面临的艰难险阻,这让他们在参观展览时有不一样的感触。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十一’假期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去了井冈山,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纪念馆,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今天也特意带着孩子来看展览,为了让他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据悉,展览期间, 天津博物馆“文博讲堂”还将从10月22日起,在每周六上午, 连续推出四期专题讲座,邀请多位资深专家学者走进天博,带领观众探寻革命足迹、感受长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