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研讨年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以“藏品预防性保护和藏品科技保护进展”为主题,60余位全国博物馆界代表从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技术研究及实施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罗静在发言中说, 当前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方式应从 “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从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博物馆内的环境监测、文物的包装运输、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比例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
与会文博界老专家也提出了对于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认识和期望。他们指出应全面改善馆藏珍贵易损文物保存环境,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文物损毁率,提升文物保护能力,扭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推动由“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
研讨会上共有15位代表进行专题发言,其中包括前沿研究和预防性保护经验分享两大部分。前沿研究内容包括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温湿度评估、低氧控湿环境中的铁腐蚀实验研究、纸质藏品预防性保护、超高锡青铜工具铸造组织的分析研究、青铜文物表面保护超疏水处理方法的应用评价研究、无损检测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藏品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等多个领域。“三秦学者”杨军昌就近期十分热门的隋炀帝萧后冠的修复过程及使用的新技术进行了专题分享。
预防性保护经验分享,则是从各个博物馆自身角度出发,分享了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实践经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做了有关“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相关探索;国家博物馆就其环境监测的现状进行了汇报;湖北省博物馆也针对其馆藏环境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开展了相关研究;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介绍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现状后还提出了具有其特点的文物保护的解决方案; 四川博物院对5·12汶川地震中可移动文物受损原因进行分析并分享了对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的启示。此外,一些代表也提出了文物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行业博物馆中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获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以及从藏品保护到文物活化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主任吴来明还就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相关概念及相关标准进行了专题分享,进一步深化了文博从业人员对于藏品预防性保护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