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品牌文化频频出彩 助力新星闪耀天津

——天津市北辰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纪实

 
 

  9月7日到10日,一到傍晚,天津市北辰工人俱乐部门口就聚满了摇着凉扇、携家带口看演出的观众。两年一度的“天穆杯”小品展演正在这里火爆上演。台上,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小品演员操着各地方言上演一出出嬉笑怒骂的故事;台下,观众一会儿乐得拍巴掌,一会儿又红了眼眶。
  作为北辰区五大群众文化品牌之一,“天穆杯”全国小品展演已走过27个年头,不少演员从这个舞台起步成为喜剧舞台的新星,多部小品走上群星奖和地方春晚舞台,从中收获欢乐的观众更不计其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古时的退海之地、皇家粮仓,昔日的天津北郊,新时代的北辰已是天津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除了“全国先进文化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2013年“文化品牌活动长效机制”被评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5年成功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肩负区内群众文化福祉,人们在期待北辰如何再次光荣绽放。
  基层活动遍地开花品牌文化异彩纷呈
  金秋9月,好不热闹。9月7日上午,“天穆杯”小品展演大幕未启,在双街古镇紫御园,21支广场舞团队率先亮相,争夺全市广场舞大赛入围资格。各团队潇洒自如,各具特色的舞姿展示了北辰人的精神风貌。“我跳广场舞3年了,身体一年比一年硬朗,人也越跳越年轻。”大张庄镇大兴庄舞蹈队领队姬会芹兴奋地说,“我们跳的舞蹈都是文化馆的老师精心编排指导的,好学、带劲,跟其他地方的绝对不一样!”
  要说北辰区的广场舞,确是一绝。上世纪80年代,广场舞开始在北辰的大街小巷流行。2003年,北辰区政府投入20万元扶持广场舞发展,并创作了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一批新舞蹈。2011年,北辰区创排的舞蹈《津门太平鼓》荣获天津市农民艺术节广场舞大赛一等奖,并在华北五省市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2013年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随后作为天津广场舞大赛示范项目在全市普及。
  周末戏剧大舞台、读书征文、书法摄影大赛、文化大讲堂……从年初到年尾,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都能随季节和群众需求的变化准时端上百姓的文化餐桌。文化部门摸准百姓需求,适时提供文化产品,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群众文化活动金字塔结构:基础层面是遍布村居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间层面是各镇街文化站组织的各类活动,塔尖层面就是“天穆杯”全国小品展演、“北仓杯”环渤海地区青年歌手大赛、现代民间绘画、广场舞蹈和文学创作五大文化品牌活动。
  各项活动从确立到发展壮大,再到成为地区和全国有影响的群众文化品牌,离不开北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保障机制的支撑。近年来,北辰区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奖励办法的实施意见》、《关于保障文化品牌活动创建发展经费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周到、 热情、 细致、 规范。”山西省群众艺术馆社会活动部主任李日泉用这8个字概括了对“天穆杯”小品展演的印象,“五届展演,山西参加了四届,这个活动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组委会周到细致的组织,搭建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我们互相交流学习,非常难能可贵,它推出了一批好演员和好作品。”今年, 李日泉带着9名演员、两个节目再度来津,便发现两年未曾到访,北辰的面貌又是焕然一新。“这10年来,北辰在不断变化和成长,从农村到城镇化,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提升了一大步,北辰文化工作者的奉献功不可没。”李日泉感叹。
  投入逐年增加越来越有干劲
  作为一个从北辰区天穆镇诞生的文化品牌,天穆镇文化站老站长于振坤对1989年举办首届“天穆杯”话剧小品展演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通知一发下去,天津市四郊五县一共报了60多个作品,都是农村题材,表演形式有小品、 小戏还有短话剧,大大出乎预料。”于振坤回忆,“27年来, ‘天穆杯’走出天津,走向全国,镇里和区里换了几任领导,可对它的支持力度从未减弱,只有增强。以前经济相对困难时如此,现在经济发展了,更是如此。”
  因为有强力的支撑,于振坤所在的文化站编制充足,每年都有固定活动经费,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小楼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 楼上还有一座可容纳500人的小剧场。近年来,由北辰区选送、天穆镇文化站编排的小品《风车》、《打工妹的party》两部作品分获第十一届和第十五届群星奖。
  创造一个品牌不容易,守住它、发展它更不容易。为了支持品牌文化做强做大,北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将文化工作列入每年财政预算。2008年起,按照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设立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 2014年将标准提高至3元,从资金上保证了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样是在2014年,北辰区实行村居文化管理员财政补贴制度, 对全区每个村居文化管理员按照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补贴。此外,“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和重大文化活动经费均得到足额保障。
  “以前歌手参赛更多考虑沿海城市的选手, 如今, 为了响应京津冀一体化的号召,还吸纳了廊坊、唐山等地的选手参加,便于三地歌手的交流,促进了京津冀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提起北辰区的又一文化品牌——“北仓杯”环渤海地区青年歌手大赛,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戈对北辰区高度重视品牌活动和大力投入的做法很是赞赏。从“北仓杯”歌手大赛演化而来的“北仓杯”环渤海地区青年歌手大赛,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培养出了赵天刃等多名荣获全国群星奖的优秀青年歌手。
  多年来, 北辰区始终把文化作为全区发展的重要抓手, 努力推进文化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北辰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运河文化已形成北辰独特的地域文化;自此衍生出的北辰现代民间绘画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环渤海地区青年歌手大赛”“北运河之夏”和谐文化大舞台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天津市群文活动之先河,独领风骚,一路飘红。
  培养文化人才
  北辰频上领奖台
  在北辰,各镇都有令人叫绝的文化标签,其中双口镇最夺人眼球的便是每家每户外墙上鲜艳的农民画。他们如一团火,遍布学校的宣传橱窗、新建公路的两侧或作为农村政策的宣传画出现在你目所能及的每个地方,而这些农民画的作者可能就是当街某户人家心灵手巧的妇女或老汉,也可能就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娃娃。
  作为植根于津郊沃土的民间艺术之花,北辰农民画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今天已成为一朵独具大运河风韵的民间艺术奇葩, 先后多次赴美国、韩国、 意大利等国家展览,百余件作品被国内外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为实现北辰农民画新的腾飞,北辰区成立了北辰农民画院、大张庄镇农民画创作培训基地、双口镇农民画创作基地等农民画创作单位, 同时,举办以小学美术老师为骨干的农民画培训班, 推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文化人才培养是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活力源泉。 2011年, 北辰区开始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即在“十二五”期间培育10名文化领军人物,100名民间文化传承人和1000名文艺骨干。如今,这些当年精心播下的文化种子已长成根基牢固的大树,他们作为文化领军人物活跃在基层村镇,又带动起一支支拔尖的基层文化团队。 以北辰区文学创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例,目前,北辰区有中国作协会员5人,天津市作协会员53人,以《北斗星》杂志为阵地的群众文学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文学骨干,出版文艺作品百余部,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8000多篇(首)。
  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2012年,北辰区实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集中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目前已有233名文化管理员通过培训上岗,提升了专业度。2013年,北辰区进一步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村(社区)、包片辅导制度, 对基层文艺骨干重点培养。 目前, 共举办2000余个培训班次,文化干部下基层辅导5万余人次。 社区艺术节、胡同文化节等睦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15年底,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到912支,直接参与者2万余人。
  今明两年是北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关键年,依托基层群众文化打下的坚实基础和五大文化品牌的引领,北辰人将继续秉承“务实创新”的风格,不断为“文化北辰”注入新内涵和动力,使文化惠及民生,造福社会。有了文化助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天津北方这颗明星将更加闪耀。

 
 


                           2016.10.07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