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天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

 
 

  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加强对文物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文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文物保护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逐年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蕴涵丰富的文物成为全市的一张“金色名片”。 天津市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 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推进文物融入现代生活,使文物更好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服务,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打造高质量展览,充分发挥文物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揭开掩盖在文物上尘封已久的面纱,让文物重新焕发生命力。北疆博物院作为北方地区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和中国建立时间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 收藏着大量珍贵标本、化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一度封闭。 经过天津市文物部门近两年的修旧如旧改造,于今年初在它迎来102岁诞辰之际, 重新向社会开放,展出各类标本化石近2万件。目前天津自然博物馆正在进行馆藏北疆标本、文物、图书的清点,计划全面恢复北疆博物院南楼、北楼整体原貌。天津自然博物馆已将北疆博物院展览申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着力将北疆博物院的展览打造成为精品数字陈列展览。
  注重展览原创性,让更多文物与观众见面,是天津市文物系统让文物“活”起来的一个重要工作思路。去年,天津市文物局委托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举办了全市首届博物馆纪念馆优秀展览评比活动,天津博物馆“天津人文的由来”等4项展览获评优秀展览,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海上国门”等4项展览获得特别奖。平津战役纪念馆将抓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党95周年契机,以原创展览为主打,推出“中国革命第一枪”“地球上的红飘带”等10余个“长征系列”原创展览。通过鼓励开发原创展览,让更多的馆藏文物与观众见面,有效提升了馆藏文物的利用率。
  结合重要事件及节日,精心策划展览,让文物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今年,为纪念五四青年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举办了“旧邦新命——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展”。今年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期间,天津市文物系统深度挖掘文物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出丰富多彩、类型多元的文化活动,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和“天津故事”,传承天津历史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
  2016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作为中国第一座戏剧专题类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提取中西方戏剧文化中代表性的元素,从今年5月1日至7月31日,举办“水袖与蓬裙的邂逅——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特展”。展览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公众的关注,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以推出临时展览形式,从李叔同的文化贡献、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纪念馆美育工作成果等角度,向观众展现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文物的历史价值,使纪念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提高。
  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文物的育人功能。今年1月,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与市教委签订《天津市推进文化教育融合框架协议》,积极推动文物走进中小学校,推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天津美术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等五家单位成为第二批“实践课堂”资源单位。在文化教育合作协议的支持下,“天津博物馆展览进校园”系列讲座与“教师研习班”系列活动不断发展成熟,受到了各高校与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今年4月,市文化中心管理办公室与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启动了“红领巾走进文化中心”活动。截至5月底,活动已邀请8批1040名小学生走进文化中心文博场馆。
  三、创新文物宣传方式,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
  打造“互联网+文物”公共服务新模式,让文物知识触手可及。2013年底,天津市文物局启动了全市文化遗产多媒体信息平台“文化遗产一点通”建设,平台集资讯传播与智能导游功能于一体,观众用手机扫描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匾上二维码,就可获得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等多种信息。 平台数据库收录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86处,更多文物点的信息录入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开展体验式考古,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探方中文物的魅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作为市区内唯一一座遗址类博物馆,利用独有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资质,将文物知识的宣传普及融入考古发掘过程。2014年4月,天津市蓟县小毛庄峰景苑建设工地先后发现并清理出明清及两汉时期墓葬26座。当年6月,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举办了“蓟县东汉列侯墓发掘现场观众开放周”考古夏令营活动,吸引众多考古爱好者到场观摩。
  四、促进文物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
  京杭大运河是继长城之后,天津拥有的第二项世界文化遗产。运河沿线各区党委和政府把开展大运河遗址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清理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精心建设了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运河景观和运河公园,如武清区的北运河郊野公园、红桥区的北运河桃花堤、南运河“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西青区的御河景观等。这些风景秀丽、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运河景观和公园,不仅美化了天津的城市环境,更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运河魅力、体验运河文化、了解运河历史的公共文化平台。
  天津棉3创意街区是天津市加强工业遗产再利用、 使老厂房焕发新活力的一个缩影。街区地处海河经济发展黄金走廊, 总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包括13幢新建建筑和9幢改造建筑,包括临街新建城市综合体和新型创业街区。 其中新型创业街区借助棉3工业厂房改造升级,融汇近代历史文脉、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建筑艺术,在修旧如旧、复原历史风貌的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搭建平台,预计容纳创意类企业300余家。从2014年开始, 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棉3项目2000万元资金支持,持续三年。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硬件最完善的创意产业基地。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举办相关主题展览,以历史事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在市政府高端展览专项资金支持下,天津博物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天津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举办“大西北遗珍——丝绸之路特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特展”。今年2至3月,在天津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支持下,该馆举办“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了生动注解。
  发展文博创意事业,让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在推出原创展览、做好博物馆社会宣传教育的同时,各博物馆、纪念馆结合展览主题、展品和自身资源特色,积极探索设计制作相关原创文化产品,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全市博物馆向社会正常开放的65座博物馆中,有文化产品的29座,其中13座博物馆有藏品的复仿制品形式的文化产品。
  在全市文博系统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天津文物资源正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彰显着无穷魅力。敬畏文物,保护文物,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已经成为全市文物系统上下的共识,必将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2016.07.01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