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国家文物局:创新驱动发展文博行业科技创新体系

 
 

  “十二五”期间,在社会科技力量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下,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初步构建了以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组织创新体系为支撑、制度创新体系为保障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支撑了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通过联合攻关,在文物的科学认知、保护与管理、保护修复技术与材料、传统工艺技术科学化、保护集成装备,文明起源研究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解决了一些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如,文物出土现场提取材料、石窟寺壁画脱盐、石窟寺水源综合探查、糟朽丝织品的揭展与加固、建筑彩绘和糯米灰浆传统工艺的科学化等一批技术难题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系统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和机制,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绝非虚言的同时,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研发及应用”于201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形成了若干成套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部分领域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针对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研究基础较好且需求巨大的方向进行了重点培育,通过查找缺环、集中攻关,并将安全、适用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提高了技术的系统性和成熟度。目前,上述领域的技术水平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国际话语权得以加强。例如:敦煌壁画保护科技起步是源于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现在,东文研每年派出学生到敦煌来学习。
  三、将一批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文物保护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
  通过对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跟踪,我们及时将生物技术、无损分析检测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引入文博行业,通过适用性研究与科技示范,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生物技术应用于糟朽丝织品的修复,大幅提升丝织品的韧性与强度;无损分析检测技术体系的逐步建立,提高了价值认知和病害调查的能力; 《世界遗产地风险预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敦煌莫高窟开展了科技示范。 在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处理方面取得关键突破,研发图像重定位与分析度量、洞窟微环境控制等关键装备;研发游客预约参观管理及应急响应和决策处理等软件平台,支撑了敦煌莫高窟建立的我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体系,引领了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从单一方式向系统性科学化保护的发展趋势,开创了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新模式。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提高文物价值的传播能力
  以智慧博物馆、文物素材再造、文物虚拟旅游等三个方面为重点方向,针对传承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全景漫游、体感互动、增强现实、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政策与项目的带动下, 相关文博单位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文博单位主导和参与的智慧导览和文博APP产品,年产出超过5000个,文物数字产品进一步丰富。部分项目成果在2013年深圳文博会期间得以集中展示,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国家文物局科技司荣获优秀组织奖。
  五、多措并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
  通过技术培训、工程示范、专利实施许可、专利权转让等方式,积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应用于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据统计,”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取得的94项应用技术类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率已达到43.62%。
  六、行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行业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制定文物保护标准体系框架。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衔接,及时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共发布72项行业标准13项国家标准。开展标准宣贯,培训数量首次超过1500人次,行业标注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建立已颁标准的复审制度,设立文物保护专用设施分技术委员会,指导山西省设立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七、初步构建实体研发组织与虚拟研发组织相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
  通过整合和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优质资源, 推进资源共享、 风险与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初步构建实体研发组织与虚拟研发组织相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 分领域、 分区域建立23个行业重点科研机构和3个创新联盟。 古代壁画保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成立,并在建设验收中被评为”优秀”。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了创新活力,以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组建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为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资源得以合理配置,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力量”小、弱、散”的局面得以改观,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大幅增强。联盟运行三年来,参与或承担了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2项、 国家文物局课题10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16项、其他类型科研课题7项。目前已获得技术专利授权48项,获得相关奖项7项。

 
 


                                   2016.01.14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