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秋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为方兴未艾的文化艺术创作热潮注入了新的动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大潮激流涌动!
10月21至2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刚刚过了一周时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博览节就在有着600余载深厚底蕴的南开区老城厢地区绽放异彩, 系列活动上演连台好戏 : 民俗文化博览节隆重热烈 、 民俗文化传承研讨会成果丰硕、 近20项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展示展卖精彩纷呈、 逾60000人次市民共享民俗文化盛宴…… 此次博览节活动为南开区乃至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南开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也是对新常态下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因何传承、何处传承、何人传承、如何传承等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因何传承——新常态激发内生动力
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在新常态下,人们的文化选择日趋多元化,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类新兴文化浪潮的冲击,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鲜为人知等种种原因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对此,南开人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今年年初,中共南开区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商旅文融合的老城片区,区委、区政府将举办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列入2015年文化发展十个重点项目之中。经过数月的精心策划实施,为辖区内的传统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搭建起一座新的平台,激发其内生的源动力。
特别是在博览节开幕式上,当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南开区区委书记薛辉,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玉恒等区四大机关领导亲手为“风筝魏”制作技艺、“泥人张”彩塑技艺、天津皇会等15个南开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和被列入第三批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金派梅花大鼓、 联升斋刺绣技艺、 传统衡器制作技艺3个区级非遗项目负责人颁牌,令这些传承者们格外振奋。
“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第六代传承人张宇的一席话,代表了众多传承者们共同的心声:“活态传承基地的建设,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接地气的。有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和如此大力支持,必将激励我们在南开区这片热土上不断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将它发扬光大!”
何处传承——老城厢为基地灵人杰
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文化在这里传承千载不衰,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老城文化”于此处形成发展,将天津老城厢地区作为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的举办地可谓顺理成章。
作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的天津天后宫,在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每年在这里举办的秋祭大典备受海内外妈祖信众关注。作为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的“序曲”,乙未年天津天后宫秋祭大典更显场面庄重,人们祝福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祝福南开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幸福。同时,大典本着“节俭、务实、创新”的原则,在沿袭传统模式的同时,注入崭新文化内涵,弘扬了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特点。
去年落成的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园,紧邻古文化街、天后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妈祖广场、博物馆等文化元素,使这里成为极佳的民俗文化活动公共空间。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系列活动在此举行,使这里继2014年举办第七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后,再次成为文化汇聚的热点,令观众目不暇接的腰鼓、地秧歌等民间艺术表演和近20项国家级、省市级、 区县级非遗项目以及民间传统文玩、 手工艺展示展卖汇聚于此,吸引超过60000人次纷至沓来,与民俗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感受传统技艺的神韵。
何人传承——青年人担起历史使命
有历史才有现在,有传承才有将来。中华优秀民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归根结底要靠青年一代。以“泥人张”、“乐器张”为代表的众多非遗项目新一辈传承人“全面接班”固然可喜,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传统民俗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人心底生根发芽,早日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针对当今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对民俗文化不甚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实情况,南开区在本届博览节期间专门在民俗文化博览园内设立了18个用于非遗项目展示的小型多功能展位,供传承人们现场展示其独到的制作技艺和鲜为人知的制作过程,让感兴趣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其中,动手学习。
中学生、“00后”的梁宇迪和小伙伴们结伴来到民俗文化博览园,在非遗项目联升斋刺绣展位前久久驻足。她们对“绣娘”现场展示出的精湛技艺钦佩不已,跃跃欲试:“以前就知道这些刺绣作品挺好看的。今天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才知道有这么多的奥妙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啊!”
非遗项目“风筝魏”传承人魏国秋在现场边制作风筝,边向围观的青年人介绍制作技巧,并试飞制作好的“迷你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传承,仅仅依靠家传是远远不够的。”魏国秋说,“通过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搭建的平台,我们想建立一个风筝博物馆,年轻人可以到那里去‘DIY’风筝, 免费学习制作技艺,让这门艺术真正扎根在民间。”
如何传承——研讨会汇聚真知灼见
新常态下传承弘扬民俗文化,南开人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接下来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作为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期间的“重头戏”之一,在天津天后宫举办的民俗文化传承弘扬研讨会邀请到了天津社科院研究员、民俗学者、史学家罗澍伟,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姜维群,著名书法家、妈祖文化学者胡毓中等专家学者到场,倾听他们在保护和挖掘南开区各种历史文化遗存遗迹、非遗项目、民间技艺,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
虽说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专家学者们却有一个早已达成的共识——那就是对于南开区举办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纷纷将其誉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盛会、展示民族瑰宝的有效途径。正如罗澍伟所说:“要焕发民俗文化的新活力,必须将其宣传和展示常态化,南开区已经迈出了这可喜的一步!”
真知灼见让与会者感悟良多。出席研讨会的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朱树江也非常认同专家学者们的观点:“我们将继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利用,融入企业发展和百姓生活,加大推广力度,彰显南开文化影响力,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弘扬民俗文化,展示的平台是关键。南开区以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为媒,吸引了中央及本市众多主流媒体到场,搭建起对民俗文化的新闻宣传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各相关主流媒体共刊播与南开区民俗文化博览节相关的稿件、图片、视频、专题等百余篇(幅)。
集中的展示、展演和展卖虽已告一段落,但对于南开区而言,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这台“好戏”,正唱到酣畅淋漓之处,精彩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