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文艺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讲话是做好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在讲话一周年之际,中央发布《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吹响了文艺发展的“进军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意见》精神,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就要做到“五个把握”,抓住自觉、人民、价值、精品、队伍这“五个关键词”,把讲话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灵魂指引,指导文艺工作实践。
一、把握文艺的重要地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纵深中,从文明、文化、文艺与民族生存延续发展的内在联系中,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两个“最”是对文艺作用的凝练阐释。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两个“重要”是对我们党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充分发挥文艺力量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文艺地位的精辟概括。我们要从历史审视与现实观照中不断深化对“两个最”“两个重要”的理解和认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开创了我们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下,我们将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可以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重大的历史关头,文艺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文艺工作者要承担重任,书写、记录和表现伟大时代,为伟大事业、伟大祖国鼓与呼。当前,天津战略叠加、政策叠加、机遇叠加,美丽天津建设如火如荼。文化建设是美丽天津的精神之魂。文艺工作者要把天津作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和心灵故土,用笔、用歌、用艺术展示美丽天津、建设美丽天津。
二、把握文艺的根本方向,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文艺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经典,无不是源于人民。创作的源泉应该从生活中寻找, 表现的主体应该是群众,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 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文艺作品才能有血有肉、 才能感人至深。 要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题材、情节、语言,这样的作品才接地气、有灵气。要站稳群众立场,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悲欢放在心上、倾注笔端,反映群众心声、抒发群众感情,这样的作品才有情怀,才能被认可和喜爱。
文艺为了人民。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写群众想看的、唱群众想听的、演群众欢迎的,让群众享有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年来,我们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实施高端演出展览补贴, 举办首届“书香天津 春季书展”,组织“海河情”艺术团慰问演出。投入2400万补贴推出6万张文化惠民卡,让群众花低票价走进剧场,享受文艺繁荣和文化发展成果。 组织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举办“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学术提名展、“京津冀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要继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基层教、学、帮、带,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办好全国油画展等重大文化活动,组织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艺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 扎根生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一年来, 我们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选定100个基层联系点,组织文艺工作者2000余人次到学校、企业、社区、部队“结对子、种文化”,推动文明共建、文化共享。广大作家艺术家走进基层进行生活积累和艺术体验,取得了很大收获。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长期任务和重要内容,建立常下基层、常在基层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激励表彰制度,把深入生活作为文艺工作者业务考核重要依据。要鼓励和支持文艺名家带头下基层,带头参加文艺志愿服务,宣传报道典型事迹,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三、把握文艺的灵魂,突出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文艺蕴含着向上向善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是核心价值观最细腻、最深刻的体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
充分发挥文艺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独特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表达,是当今时代的“道”,当代中国的“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优秀文艺作品传递的正能量会升华灵魂,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为无数读者增添希望的亮色和奋斗的力量。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开展主题文艺创作,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生动活泼地展现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心灵。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弘扬共同理想,礼赞高尚情操,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作家艺术家要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上作表率,努力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文艺要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文艺创作的鲜明主题。要用艺术形象生动阐释中国梦,表现亿万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理想,用优秀作品回应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我们实施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挖掘富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鲜活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泥人张工作室推出的“梦娃”,成为中国梦的典型形象。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与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相契合,是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要抓好爱国主义题材作品创作,以正确历史观反映和表现历史,以正确英雄观描写和塑造英雄,用充满家国情怀的作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接续好中华文脉,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挖掘出来,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渗透进当代中国人的灵魂,成为滋养中国精神的血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要发挥天津作为戏曲重镇、京剧大码头的优势,制定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措施,高水平抓好“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这一重要文化工程。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发展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形成特色民族民间艺术品牌。
四、把握文艺的中心环节,创作生产文质兼美的“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个地区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要看优秀作品的创造能力和水平;一个艺术家的地位和贡献,要靠作品来说话。一年来,我们推出京剧《钦差林则徐》《康熙大帝》、话剧《红旗谱》、评剧《红高粱》、舞剧《泥人的事》和歌剧、杂技剧等,电视剧、纪录片等生产有序推进,整合文学、影视、出版资源形成合力,文艺创作进一步活跃繁荣。要坚持把出精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文艺工作者要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创作生产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
抓引导。进一步加强规划,创作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增强文艺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实施精品工程,推出更多天津风格、天津气派的大作力作。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重点扶持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天津题材,在资金投入、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倾斜。
抓创新。文艺创作本身就是对实际存在进行艺术加工和融合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都要贯穿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要求。要善于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不仅要把优秀的东西保留下来,而且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创新,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营造积极健康、 包容和谐的艺术氛围,让不同学派、流派在切磋互鉴中激发创新灵感、展现创造成果。 要在艺术创作表达的方式、 载体上创新,主动适应“互联网+”的趋势, 拓展创作空间,拓展传播渠道,使作品艺术表现力更强,影响力更广。
抓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现在,浮躁是文艺最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只看到了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要正确认识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始终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和独立价值。只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奉献,潜下心来搞创作,才能推出思想艺术上成功、又受市场欢迎的好作品。要用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用文艺批评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要研究制定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把住关口,守好阵地。
五、把握文艺发展的根本,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文以才兴、业以才立。繁荣文艺事业、推动文艺发展,队伍是根本。要努力建设一支有修为、有作为、有担当的文艺队伍。要实施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构建高层次文艺人才梯队;通过对口交流、挂职锻炼、定期轮训、 在职进修等,提高文艺人才素质; 组织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支持基层文艺队伍建设,培养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人才;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吸引聚集更多名家大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体现到创作、表演、研究、评论、传播等各环节,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艺术实践。充分发挥文联、作协的桥梁纽带作用,延伸联系手臂,真正成为文艺工作者之家。要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工作,使之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要营造良好环境,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给荣誉、给舞台、给版面、给镜头,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让文艺工作者创作才能充分涌流,出精品、出效益、出人才,不断开创天津文艺事业发展新局面。
(作者为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