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观众了解海洋文明、商贸沟通与文化交流的历史成果,并对顺应时代需求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由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博物馆承办,福建博物院、南京博物院、 浙江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协办, 沿海8省区市37家博物馆及天津博物馆联合参展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将于今日在天津博物馆隆重展出。
继国家博物馆之后,天博一年引进两大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
天津博物馆是继国家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展览后第一个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同一年引进展出的博物馆。上半年,天津博物馆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展示了“沙漠丝绸之路”的辉煌过往与陆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引发了观众的参观热潮。对于此次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介绍说,此次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与上半年的“陆上丝绸之路”展览有所不同,展出文物的类别各异。“陆上丝绸之路”主要展出丝织品、西亚的金银器、贸易方面的陶俑以及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宗教类的文物等。“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展出以陶瓷、带有航海特征的文物以及西亚、南亚出土的金币、器皿为主,观众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与南亚、西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是非常频繁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8省区市37家博物馆携手天博,展出四大主题267件精品文物
记者在布展现场看到,该展览整体布展的主色调为蓝色,俨然蔚蓝广阔的大海,以暖色衬布衬托展品,并在展厅中穿插古代船舶的模型,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扬帆远航的辉煌时代。谈到布展,陈卓告诉记者:“第一,展览对展柜温度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每个展柜都有恒温恒湿机以及测温仪,以确保丝织品能够保存完整。第二,陶瓷类的展品易碎,所以我们要采取加固措施。第三,我们将展牌的内容细化,使观众充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的特点。”
展览以我国古代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主线,分为“扬帆远行 丝路肇始”“港埠渐隆 海路绵延”“碧海云帆 货通万国”“大洋通衢 丝路涅槃”四个部分,依次介绍了从远古到秦汉时期、两晋到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嬗变的全过程。展览还结合妈祖崇拜现象在天津地区的广泛传播, 进一步发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本次展览将展出来自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 山东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上海市等8省(市、自治区) 37家博物馆及天博的267件(组)文物, 其中“广陵王玺”金印、 波斯孔雀蓝釉陶瓶、烟色梅花罗绣彩花边单衣等文物都是展览中的亮点。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出土于扬州,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广陵王玺,精巧玲珑,是镇馆之宝。阴刻篆书“广陵王玺”4字的印面只有2.3厘米见方, 印台上趴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乌龟,身高2厘米,身上錾着六角形的龟背纹和圈形的鱼子纹。
在布展现场,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研究部主任黄静指着一件做工精美的瓷器大碗告诉记者:“这件展品很珍贵,它属于广彩瓷器,是乾隆时期加工制造的,名为清广彩开窗希腊神话图碗,画面上绘制的图案为《帕里斯的审判》,广彩瓷器是广州本土的一个彩瓷品种,主要用于盛酒。18世纪,广彩瓷主要销往欧洲,19世纪转向美洲。它是反映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天博精选出32件馆藏文物,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在本次展览中,天津博物馆遴选了32件(组)文物,对展览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并且大部分展品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明万历漳州窑红绿彩罗经纹盘、明宣德款青花海水云龙纹天球瓶等珍贵文物的展出将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整个展览的展品年代直至明清时期,类别涉及瓷器、丝绸、香料、陶器、金银器、青铜器、玺印、古钱币、玻璃器、玉石器、书画、古代工艺品等,品类丰富,精品迭出。
据悉,此次展览展期将至10月16日。展览期间,天博还将推出一系列配合展览的学术讲座以及教育活动满足市民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