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运河,千年漕运,孕育出丰富无比、千姿百态的大运河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大运河因此被人们誉为“古代文化长廊”。2014年,京杭大运河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津,作为重要流经地,运河印记早已融入城市血液里,我们又该如何为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助力?2015年,文化遗产日十周年,“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乘势而来。
此次活动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西青区政府联合主办,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承办。 6月26日至28日,京、津、冀等地区非遗项目在杨柳青光明大殿进行静态展示; 6月26日下午,在西青宾馆举办以“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论坛,邀请知名非遗领域专家学者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等问题,推动运河沿岸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6月28日下午2点, 在西青区文化中心剧场进行非遗项目表演类节目演出。
一、活动主题
“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以“运河记忆 活态传承”为主题, 依托京杭大运河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将运河沿岸非遗项目通过展览、论坛、演出等形式进行集中展示,提升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方式方法,引导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使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宣传、保护与传承。
二、主要特点
(一)非遗展形式多样,传承千年积淀。
“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包括开幕式、运河沿岸非遗项目展、运河沿岸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论坛和闭幕式等活动。开幕式将邀请西青区霍氏练手拳、天津静海杆会及沧县狮舞等非遗项目进行展演,让大家在热闹非凡、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动态表演中体会非遗项目多年的坚守与传承。运河沿岸非遗项目展是此次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以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将运河沿岸非遗项目制作技艺及作品展示相结合, 邀请了来自于北京、 天津、 河北等地区的非遗项目参展 呈现运河非遗多彩风景线。运河沿岸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论坛邀请了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讲师王坤,沧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叶洪峰, 北京市非遗处专家组成员陈树林,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生,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罗澍伟等专家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献计献策,为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整体活动以非遗项目表演类节目惠民演出结尾,演出内容均为围绕非遗项目所创作的舞蹈、歌曲、曲艺等,如西青区京韵大鼓《杨柳青》、以杨柳青年画为创作灵感的舞蹈《画扇面》、以霍元甲武术传承发展为基础的《游侠》,北辰区以运河为创作主线的《运河颂》等。整个系列活动以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示相融合、理论研究与现实感知相促进,演绎运河沿岸众多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参展项目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明显。
“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所涉非遗项目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京津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展,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亮相,以特装展位、技艺制作工艺展示、现场表演等形式集中展示当地最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青区杨柳青木版年画、香塔音乐法鼓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杨柳青剪纸、草编柳编技艺、杨柳青酥糖、杨柳青茶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非遗展。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寓意吉祥、艺术特色鲜明,被誉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塔音乐法鼓起源于宗教仪式,集佛教文化与婚丧嫁娶、做寿、祭祀家庙等民俗于一体,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2014年,成为西青区第二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天津市南开区的“泥人张”彩塑技艺、天津静海的杆会、武清区的曹子里绢花制作工艺、红桥区的津门蔡氏贡掸等也走入了本次运河沿岸非遗项目展。天津“泥人张”彩塑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一书里写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2006年,天津泥人张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静海杆会作为一道古老的花会流传至今有数百年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民间艺术交融演变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武清曹子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绢花为生, 以绢花为伴,曹子里也以“绢花之乡”享誉海内外,绢花生产在这里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北京通州地区,参展的有“面人汤”面塑记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靛庄景泰蓝制作技艺、空竹制作技艺、骨雕技艺、通州漆雕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精湛、各具特色、稀有珍贵、价值连城、难得一见。河北沧州, 参加开幕式的河北沧州沧县狮舞,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沧县狮舞以其质朴和刚强承载着运河文化,蕴含着顽强生命力。除此之外,河北沧州的石影雕刻技艺、竹刻技艺、景泰蓝水晶画、渤海渔村剪纸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走入大众视野。
(三)展览所涉地域广泛,类别众多。
此次“运河记忆”非遗展所涉非遗项目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类别众多。从地域来讲,本次非遗展是首次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办展,以大运河为脉络,共有来自北京通州、河北沧州等地和天津市红桥、南开、静海、北辰、武清以及西青的多个非遗项目参展。从展示类别来看,有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之分,动态表演中,既有传统音乐类的香塔音乐法鼓,又有传统舞蹈类的沧县狮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吴桥杂技、曲艺类的沧州木板大鼓。静态非遗展划分出传统技艺、传统小吃、特邀展区等多个展区,传统技艺类花样繁多,技艺繁杂,40余个非遗项目、上千件非遗精品现身展览现场。既有寻常百姓家的泥塑技艺、面塑技艺、石影雕刻技艺、风筝、剪纸等非遗项目,又有难得一见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靛庄景泰蓝制作工艺、景泰蓝水晶画等具有明显宫廷风格的非遗项目。不仅有静态作品展示,而且有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绎制作技艺,融展示与互动于一体。传统小吃区有酥糖、茶汤、切糕齐上阵,味蕾和精神齐满足。天津北辰农民画技艺、四川乐山的造纸和年画及西青区葫芦制作技艺、瓷器制作技艺则进入特邀展区,全方位、多角度、详尽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独特魅力。
(四)突出非遗传承人的地位和作用。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本届非遗展设置了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环节、展销区域,一方面让群众大饱眼福,近距离了解非遗项目的深厚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满足传承人扩大非遗产品影响力的需求。此外,举办以“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论坛,邀请知名非遗领域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等问题,为非遗传承人答疑解惑、吸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当你驻足于此, 品味传统精致小吃,欣赏传统手工技艺, 进行零距离文化体验,可也感知到运河的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弥足珍贵?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定向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民族而言,非遗是精神血脉的延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非遗则是活态历史,是坚实的今天和具有根基的未来。
运河无言,文化遗产不语,保护传承却必须有声有色,深入人心。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我们再聚,更广区域,更深层次、更强阵容的民间瑰宝将在这里争芳斗艳。期待今日的你,加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悠久历史,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生生不息、鲜活的传递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