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确保进度 优化质量
天津市“一普”文物登录工作综述

 
 

  2015年开局之月, 我市“一普”文物登录平台累计登录藏品104794件/套,实际数量达457158件。10万件/套和45万件大关的突破, 是全市普查工作者攻坚克难、辛勤耕耘的成果,预示着我市“一普”工作将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前进、再攀高峰。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是健全国家文物保护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根据国务院部署,此次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其中,2014-2015年的工作主要围绕文物登录展开。
  文物登录是“一普”工作的核心内容。 自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于2014年6月启用以来,我市文物登录进度长期居于全国领先位置。文物收藏单位克服人员紧张、登录平台网速慢等困难,将大量文物信息录入“一普”平台。 为避开文物信息登录平台的录入高峰期, 业务人员经常利用午休、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加班加点进行信息提交、审核校对,确保普查工作高效进行。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等59家单位提前完成了文物登录工作, 占参加普查单位的46%。天津博物馆、天津市文物公司、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单位,面临着将数十万件藏品登录“一普”平台的任务,尽最大努力提升登录效率、保证登录进度,截至2015年1月29日依次登录了38415、18687、15354件/套文物,实际数量依次为48140、61665、15400件。 其文物登录数量不仅在全市位居前三,在全国普查单位也位列前茅。《中国文物报》对天津市的“一普”工作进行了多次报道。
  为有效推进文物登录工作,市普查办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文物登录平台启用伊始,市普查办即在北辰区举办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录骨干培训班,邀请国家文物局普查办专家授课指导。文物登录工作启动以来,市普查办为文物收藏单位配置了电脑、扫描仪、电子秤等文物信息录入、测量设备,保障文物登录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市普查办冒着酷暑与严寒,先后走访了10家行业博物馆,现场对文物登录工作进行指导与协助;结合出土文物登录重点难点,专门进行出土文物登录培训;赴宁河、蓟县、宝坻等远郊县,对区县文物登录工作进行培训或指导,有力推动了天津市“一普”文物登录工作。
  为确保我市“一普”文物登录质量,随着文物登录工作的展开,市普查办对普查质量的控制管理不断加强。文物登录工作启动以来,市普查办每月发布普查简报和进度通报,对全市普查工作情况进行公布,激励各区县、各单位认真开展普查工作。随着文物登录走向深入,文物登录平台上数据报送日益增多,市普查办加大了对文物数据的审核力度, 逐条审核文物数据的各项指标项, 及时发现普查平台中文物数据的申报问题,通过电话交流、QQ群提示等方式,与各收藏单位数据报送人员进行沟通。进入2015年,市普查办针对各登录单位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及时对相关单位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为大家答疑解惑,在确保文物登录进度的同时,优化文物登录质量。

 
 

 

                              2015.02.05
                   (新闻来源: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博物馆处 信息员:张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