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正式成为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战略之一。两年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观念逐渐渗入各相关领域。2014年,国家支持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成果初步显现,科技手段在传媒、博物馆、电影及古籍修复等诸多领域大显身手。更令人振奋的是,科技逐渐引领文化新时尚。从微信上传播的“雍正萌萌哒”的图片,到最新上映的科幻电影;从新闻热播的大数据,到博物馆声光电交错的展览,公众逐渐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并因此更加关注科技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深入发展
2014年,政府部门继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 2014年3月17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从制度上支持和保证文化科技融合的持续发展。
由文化部组织实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管理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进入收获期,从年初开始,“全国少年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平台”“基于深度摄像机的3D面部动画实施捕捉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3个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先后通过验收,一批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公共文化空间全视域虚拟体验展示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51个项目分别获2014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此外,古籍保护科技等6个实验室成为首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大数据备受青睐
2014年,大数据进一步深入人心,特别在传媒、博物馆、图书馆等领域异军突起,日渐融入百姓生活。
2014年的春运形势在一个名为“百度迁徙”的网页上就可以一览无余。通过智能手机定位功能,“百度迁徙”收集了海量的定位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展现春节前后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征。这一网页也成为国内众多媒体春运报道的重要依据。用大数据解读春运、年货、年夜饭等新闻,在传媒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受到观众的欢迎。
此外,在博物馆、图书馆等领域,大数据也正在“大显身手”。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通过数据对馆内大气温湿度、 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等进行监测和调控,实现自动预警功能; 国家图书馆与浙江图书馆等机构,联合搭建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体系,为数字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奠定必要基础。
古书、电影、文物科学修复受关注
2014年9月, 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集中展示了我国古籍修复的成果。现今,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虫蛀、鼠咬、酸化、絮化、霉变等古籍常见问题的修复中。
除古籍修复外, 老电影胶片修复也获得关注。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2014年4月发布,《英雄本色》等经典作品已纳入“老电影数字化修复工程”。12月,中国电影基金会“向经典致敬——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对老电影修复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在文物保存与修复领域,结合三维扫描、数字建模、3D打印、数据库等技术对文物、遗址进行测绘、存储、研究、模拟修复等,已成为许多博物馆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研究方向。例如,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已对合川钓鱼城、千佛岩摩崖造像等10余处遗址进行数字复原,对遗址数据库建立、数字研究、规划保护、虚拟修复、虚拟展示等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多学科合作助力考古研究
近年来,科技手段为遗址定位、考古发掘与研究、文化遗存保护、中华文明探源等方面均带来变革,成为考古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14年1月,陕西省利用高光谱航空遥感技术,在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大区域内进行航空考古勘测, 寻找出70多个次地表异常点,极大提高了考古探测的工作效率;1月,由国家文物局与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联合打造的、配备有专业水下考古设备的中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在重庆唐家沱水域正式下水,对于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者积极探索跨学科合作,共同解决考古学问题的研究模式。2014年4月,“科技考古与手工业考古: 临淄齐故城冶铸考古多学科合作研究中期讨论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来自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多学科领域的数十位专家汇聚一堂,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交流探讨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的田野考古、 科技考古研究成果, 成为考古学主动探索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一次成功的案例。
智慧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以数字化为基础, 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展示手段,于2014年9月推出的大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引起众多游客的关注,这是国内博物馆展示领域一次全新的尝试。目前,国内博物馆纷纷引入数字化技术,建立数据库及博物馆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为博物馆带来崭新的展览形式,最大程度上实现博物馆藏品保存保护。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 2014年3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的智慧博物馆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涉及智慧博物馆的新理念和新技术、系统结构和平台设计、功能扩展与实践等方面,智慧博物馆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微信成最受欢迎的文化传播平台
近两年,一款名为“微信”的社交软件大热。2014年,微信展现了在文化领域中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领域信息发布、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少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在微信上发布自己的公众平台,发表原创的艺术作品或文艺评论,并面对特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微信自媒体在艺术领域的传播力逐步上升。与此同时,一些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也纷纷在微信上开放公共号,为用户发布馆内信息、藏品或书籍导览等内容,并有机构通过开发汇集各家资讯的第三方平台,将信息汇聚整理后通过微信平台发布给观众。
除微信平台外, 许多博物馆、 艺术馆、 图书馆等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 更符合观众体验的APP(应用软件程序), 如故宫博物院开发的“3D故宫”使观众实现了虚拟游览;上海图书馆手机终端具有“扫描条形码”功能,读者扫描书上的条形码,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书籍的基本信息,以及该书在上图的存放地点、索书号、能否外借等状态;而集动画、流行语言为一体的数字版《雍正行乐图》在2014年受到热捧,被无数网友赞为“萌萌哒”,表明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化形式,正在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科幻电影、小说带动科普发展
回顾2014年, 科幻题材的大片占据了电影市场的半边天。《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星际穿越》、《超体》、 《X战警:逆转未来》等科幻影片让观众目不暇接。一时间,虫洞、五维空间、时空穿梭等科技词汇,伴随着科幻电影的上映,一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例如《星际穿越》上映前夕,不少观众为理解电影,对物理学前沿知识进行了“补课”。
而国内的科幻文学、电影也迎来发展。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体》已于2014年在美国出版,据了解,第二部《黑暗森林》、第三部《死神永生》也将于2015年、2016年分别在美国出版。而2015年也将成为沉寂多年的国内科幻电影再起步之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将推出《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3部科幻片,《乡村教师》、《长城》、 《美人鱼》等国产科幻影片也在筹备阶段,而《三体》电影已于2014年11月正式开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