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 文化部艺术司、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历时13天,于22日晚在天津完美落幕。这是中国京剧艺术节时隔19年再临津门,使天津成为全国第一座两度举办这项盛事的城市,显示出了天津京剧艺术的深厚基础和雄厚实力。本次京剧艺术节的宗旨是“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天津戏”有底蕴
新编剧再领跑
京剧与天津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津作为京剧艺术重镇,在京剧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作用。很多观众可能并不了解,1995年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就创办于天津,此后这项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剧艺术盛会每三年举办一届,第七届时再临津门。不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院团对剧目的建设要考虑到题材类型的因素, 应做到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剧目和现代戏相结合。 在这方面,天津京剧院做出了表率,新编历史剧《康熙大帝》、整理改编的骨子老戏《香莲案》、现代戏《华子良》、改编自地方戏的《洛阳宫》等,都是天津京剧院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剧目,剧目建设全面,他们和天津青年京剧团的两部大戏获得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王平等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京剧总动员
一个“知己”两种滋味
本届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题材广泛,来自全国22个省市、中直及台湾地区的33个京剧院团、3000余位艺术家和演职人员参加演出。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部分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在天津的10个剧场悉数亮相,献上了31台剧目、57场演出,是一次全国京剧艺术最高水平的大展示。演出既有精心整理和改编的传统剧,又有体现民族精神的新编历史剧,也有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剧。众多名家都参与了创作演出和参加研讨交流等活动,既有梅葆玖等老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有众多优秀中青年京剧演员,是一次京剧名家和菊坛新秀的大聚会。
不少新创作的剧目都带来了新意,比如取材于同一部话剧《知己》的上海大剧院带来的京剧《金缕曲》和台湾的京剧《知己》,两部京剧在表演和诠释“知己”的内涵上,都有各自独到的理解和呈现。国家京剧院创作的《安国夫人》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艺术家们将精彩的武戏与文戏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表现了梁红玉智勇双全的人物性格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实力。天津青年京剧团带来的《钦差林则徐》以林则徐前往虎门销烟为背景,展现其奉行廉洁的一段故事,具有针砭时弊的意义。
以评代奖
专家把脉一针见血
当下,办节评奖已成常态,各种奖项满天飞,“双黄蛋”更是层出不穷。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取消评奖环节,代之以学术研讨、只评不奖。每场演出结束后组织研讨会,对剧目质量、演出效果进行点评、探讨。对专家的点评,组委会也提出了要求——要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多提建设性意见,不能变着法子说好话,既要“把脉”,又要“开方”。从实际效果看,只评不奖确实有效果,一剧一评的方式如点穴般精准,即便是揭幕演出《钦差林则徐》,专家在肯定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求以史为鉴的理念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几点意见:主要人物关系连接比较模糊;剧中民歌歌词与剧情不贴切;以戏剧关照现实的手法过于直白,显得“思想大于艺术”;开场歌舞可以更精炼。中国戏曲学院根据梅兰芳代表剧目《太真外传》改编的《梅兰霓裳》,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融入,令人耳目一新,在称赞该戏“旧得经典,新得时尚”的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该剧3D效果背景不宜过于写实,要配合梅派的特征,营造与之更加匹配的空灵写意情境等。
2014.11.26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