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晚,随着天津大剧院内的观众将潮水般的掌声献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白鹿原》,2014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上演的12部中外大戏正式收官。 从3月11日至6月5日,戏剧节既带来了《茶馆》《红旗谱》《立秋》《白鹿原》等代表国内现实主义最高创作水准的大戏,也引进了《朱莉小姐》《耶德曼》《假面·玛丽莲》等当代国际最前沿的戏剧。戏剧导演林兆华、田沁鑫、孟京辉、李六乙,编剧过士行、徐瑛、李龙吟,舞美艺术家高广健、谭韶远等众多文化名人,以及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观众纷纷来到天津看戏,“看戏在天津”, 已经成为戏剧圈一个最引人关注的新现象。截至目前, 《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京城多家媒体以新闻、剧评等形式集中报道本届戏剧节近30次。本届戏剧节虽已结束,但它在戏剧界引起的热议还远未平息。
代表国内戏剧最高水准的作品亮相津门,更成为戏剧人推出新作的窗口
一届戏剧节的成功与否,首要的标准就是剧目的水准。在上演的7部国内作品中,开幕演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是公认的中国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此次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等名家领衔的“第二代”《茶馆》更是令戏剧节一开幕就引来了各方关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吴京安主演的红色大戏《红旗谱》首演广受好评,即使应观众要求临时加演一场,仍一票难求;由山西省话剧院打造的《立秋》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此次来津是该剧自首演以来的总第684、685场;北京人艺另一部大戏《白鹿原》的加盟则是该剧首次走出北京及“故乡”陕西。
这4部大戏代表着当今国内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红旗谱》是借助戏剧节的平台首演,《茶馆》《白鹿原》是北京人艺罕见地走出北京而在另外一座城市连续上演两部大戏。同时上演的由万方编剧的《有一种毒药》及林兆华任艺术总监的《海淀之北》,也是近年来收获好评的名家手笔。本届戏剧节还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出发,创作了由林兆华任导演,濮存昕任“讲述人”的结构版《雷雨》——《雷雨2014》,令“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这一品牌不但成为优秀剧目的展演平台,更成为国内戏剧人推出新作的窗口。
5部欧洲大戏代表国际戏剧水准,先进的创作理念让观众和业界大开眼界
引进5部各具特色的欧洲大戏, 则展现了当代国际戏剧的最新创作理念和舞台呈现。德国柏林列宁广场剧院的《朱莉小姐》采用6台摄像机同步拍摄舞台画面, 将戏剧表演与实时电影相结合,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重新解读百年经典;同样,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的《耶德曼》,以摇滚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这部在欧洲上演了百年的经典剧目;俄罗斯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的《蘑菇沙皇》《在底层》,分别是这座久负盛名的剧院最具俄罗斯话剧风格的最新和最传统的代表剧目;最后登场的波兰华沙话剧院《假面·玛丽莲》,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解读了女星玛丽莲·梦露的内心世界。
这5部欧洲大戏各自代表了所在国家最高的戏剧水准, 其中舞台技术的运用和表现方式的大胆开拓,更代表了世界戏剧最前沿的发展成果。借助戏剧节这一平台,欧洲先进的戏剧理念得以在国内舞台集中呈现,令不少看过演出的戏剧人和观众感叹“原来戏剧可以这么演”。德国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彼得·安德思说:“《朱莉小姐》将实时电影的戏剧方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准,这种戏在欧洲都是难得一见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李六乙也感慨地说:“《假面·玛丽莲》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引进的最高水准的戏剧之一。”
戏剧节为中外戏剧人架起交流的桥梁,更引爆了观众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渴求
目前中外戏剧界的交流并不普遍,本届戏剧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邀请到多家国外剧院的戏剧工作者来华,除带来优秀的剧目外,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为中外戏剧人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更引爆了观众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渴求。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以观众的身份激动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他说:“本届戏剧节邀请了欧洲著名的剧团来津,使观众坐在天津大剧院就可以博览天下艺术。像《假面·玛丽莲》,它第一次让中国观众走近了波兰戏剧,并让两国的戏剧工作者坐在一起对话。”
通过来津的演出,国外戏剧人也认识了天津这座美丽的城市,也了解到中国戏剧的发展状况。《假面·玛丽莲》的导演克里斯提安·陆帕告诉本报记者:“此前我对中国并不了解,但是通过这次演出,我了解到了中国的戏剧文化,我非常盼望明年再来并与中国戏剧人合作。我也记住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天津。”
在文化交流之余,我们也发现,长期作为小众艺术的戏剧,也在本届戏剧节上显露出许多春意。记者看到,每一部欧洲大戏上演前的导赏会上,大剧院的大厅里挤满了前来聆听讲座的观众;不仅如此,在演出结束后召开的主创见面会上, 即使已经是夜里九、十点钟了,观众仍久久不肯离去,每场都有超过500名观众留在剧场内与主演、编剧面对面地恳谈、交流。来自欧洲的演员们更惊诧于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朱莉小姐》主演路易斯·沃夫拉姆,《假面·玛丽莲》主演桑德拉·科曾尼克等,一时间成为微博上网友广泛讨论的明星。戏剧节,让人们走进剧场,让戏剧走进生活,让这座城市处处闪耀着舞台的光芒。
坚持把戏剧节办下去,期待天津成为戏剧中心
从3月11日开幕的《茶馆》,至6月5日最后一场的《白鹿原》,2014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共上演戏剧12部,总演出30场,吸引全国各地约4万人次观众走进天津大剧院观看演出。其中,因为《耶德曼》《蘑菇沙皇》《在底层》《假面·玛丽莲》为天津的独家演出(《朱莉小姐》的首演也在天津),且这4部演出中共有8场为本市支持高端演出补贴项目,质高价低,不但令戏剧界瞩目,也迎来了大批从北京赶来看戏的观众。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主编唐凌认为,接连引进的多场世界级水准演出,使天津在国内艺术界有“横空出世”之势,而天津大剧院作为这些演出的载体,带来的艺术福荫不仅仅惠及了天津市民,更远远溢出了天津本地,对京津冀文化圈有很强的辐射作用。
虽然本届戏剧节赢得了来自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但一些场次的上座率并不高。本届戏剧节策展人、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告诉记者,“戏剧节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期。本届戏剧节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剧目,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戏剧精神的思考,同时也提升了天津这座城市在国内艺术界的影响力。”钱程认为,机会是稍纵即逝的,要把天津打造成为国内一个新的戏剧中心,更需要坚持长期的运作。他表示:“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的品牌在今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明年我们还会继续办下去,并且一定比今年更好。我现在的设想是明年的剧目要有三分之一为国内大戏,三分之一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欧洲大戏,还有三分之一是与国内戏剧人联合推出的新戏。”
2014.06.1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