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感受身边的文化惠民工程


 
 

  按照《天津市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呈现的蓝图,本市将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体系,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1000万元建成100家城市书吧。全市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和街乡镇文体中心(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从2013年开始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支持高雅演出、精品展览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剧场和展馆。随着多项引人注目的重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完成,以及一批文化场馆提升改造工程的推进,天津的文化生活不断绽放出新的绚丽色彩。
  今年年初,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在一代代市民心中打下了深刻印记的天津自然博物馆和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相继迁至新馆,文化服务功能得到了大大提升。试运营以来,推出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化服务项目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新场馆,本市的优势文化项目长期累积的丰富内涵和活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更多实惠。近日,记者走访了迁入新址的天津自然博物馆和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感受了两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理念、新气象和美好愿景。
  自然博物馆 主题升级,平台拓展
  4月的一个早晨, 伴随着孩子们兴奋的话语声,记者来到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新馆按照“家园”这一总体陈列展览主题和单元化展览模式,策划了探索展区、生命展区和生态展区三个主题展区。走过一层“家园探索”展区和二层“家园生命”展区,记者来到三层,“动物星球剧场”二层复式空间,看到了以“贝林科普教室”复原场景为主题的互动空间:观众们不仅可以聆听贝林先生的传奇故事,还可以和这些可触摸、合影的野生动物仿真模型合影留念。在这个集展示、体验、交流、课堂、剧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服务空间,曾经“束之高阁”的珍贵展品纷纷走出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自新馆开馆以来,博物馆将其社会教育功能和学校的课堂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采用实践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利用展览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开设了自然科普课堂。周末开展的创意画制作、动物大迁徙、探秘恐龙世界、小象扑噜、 天空精灵、世界气象日等特色自然科普活动、情景剧表演已近90余场,参与人数达2.2万余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董玉琴谈道, “其中很多活动都是我们的讲解员自己想出来的,不仅可以因人施讲,较好地把握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还可以使观众在休闲活动中陶冶身心,增长知识,提高素养。”
  新馆充分利用现代电子科技手段,安装了观众计数系统、儿童定位导览系统、手机导览等设备,并根据新馆的结构布局增设了设备维护、展线设计、标志引导、安全保卫、志愿者等以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保证大量观众参观时馆内依旧可以运行顺畅,秩序井然,安全游览。董玉琴表示,博物馆具有公众性,博物馆的出发点是公众,中心也是公众。博物馆走向公共教育平台的过程,也就是博物馆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型的过程。要从当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展示”静止不动的“文化产品”,到市场经济下提供有一定特殊性的“文化服务”,实现这样的转变,必将带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运营机制的转变。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将以建设观众心目中理想的博物馆为目标,采用更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理念与形式,让天津自然博物馆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充分运用丰富的藏品及现代化的展示、传播手段,把最新的实物标本、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主题展览和新技术、新思维传播给公众,以满足各阶层观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求,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博物馆科学知识传播和教育体系。
  随着天津建设生态城市脚步的不断加快,自然博物馆应该大有可为。董玉琴表示,天津自然博物馆曾参与中新生态城的自然环境调查项目、 配合了天津碳交易所在滨海新区落成时关于节能减排的展示宣传。 “几年来,我们对天津北大港湿地等多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去年11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迁徙中转站北大港湿地中毒后,经过救治15只重返蓝天,死亡的19只则由天津自然博物馆制作成标本。我们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扩大知识辐射力,为提高社会及民众科学观念、自然意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博物馆面向社会服务,不仅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展览,也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专业服务。
  此外,自然博物馆迁入文化中心以后,有助于增加馆际之间的合作互助,将充分利用场外空间,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的资源结合在一起,联合举办丰富的活动。“自然与艺术、自然与人文、自然与科技都是相通的,比如,孩子看见了鸟的模型,还可以把鸟画出来;组织到户外摄影,还可以利用相关场馆将摄影作品展出。”
  群艺馆 场馆升级,活动多彩
  天津市群艺馆原址位于和平区睦南道,面积较为狭小,各项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如今,新馆舍坐落在河西区解放南路与小围堤道交口处的鑫磊大厦, 面积达到8700平方米,馆内拥有9间规模不一的多功能排练厅、7间现代化琴房、 多间各门类培训教室、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录音棚、画室,还特设有1200平方米的美术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走进三楼曲苑大观剧场,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古典的八仙桌、太师椅等剧场陈设,营造出民族文化的浓厚韵味。这个剧场不定期举行本市优秀民营剧团专场演出,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越剧、曲艺等多种艺术门类。而二楼话剧剧场已经先后上演了《群众》《人贱人爱》等多种风格的话剧。除话戏剧、曲艺之外,他们还尝试举办了国内知名民谣乐手小皮的小型音乐会、吉他独奏音乐会和街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特别是受到青年观众的追捧。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李戈接受采访时谈道,“今年全年将有百余场演出惠及公众,包括室内乐、艺术歌曲合唱、朗诵、话剧、曲艺、戏曲等各门类。市群艺馆将在周末及重要节假日举办各类型的文化惠民演出,多数是免费演出,部分收费场次演出也以低票价为主。”
  走上群艺馆五楼,这里1200平方米的美术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厅)也对公众免费开放,全年举办各类美术、书法、摄影展览。 目前已经完成《天津市美术、书法、摄影名家作品示范展》等3项展览。试运营期间共有4000多人次观众到馆观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部分也即将开放,将采取固定展和主题展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全面介绍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人们领略非遗项目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
  李戈谈道,“市群艺馆还将利用馆内教室、排练厅室、琴房,举办对公众免费的艺术培训课程。试运营期间,组织四次‘公共文化大讲堂’活动,开设了《文学欣赏》《舞蹈欣赏与编排》《美术创作与赏析》《天津鼓曲欣赏》四次课程, 每次课程都座无虚席。市群艺馆还将开设舞蹈、 声乐、钢琴、民乐、曲艺、京剧、摄影、书法、美术等各类免费艺术培训课程。根据不同的参加人群分设少儿班、成人班、中老年班,预计全年开设培训课程80至100期。 同时,新馆八楼设立的电子阅览室常年对公众免费开放,公众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获得文化信息。 今年市群艺馆还将建设‘网上群艺馆’, 利用网络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 落脚点是公众喜欢
  时代对文化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出了新要求、 新挑战。 李戈说,市群艺馆新馆将努力成为天津市“公众文化活动的参与中心”“优秀文艺团体的培训中心”“基层文艺骨干的艺术培训中心”“天津乃至全国群文优秀成果的展示中心”“优秀民营剧团的交流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中心及文艺创作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中心”“公共文化志愿者组织中心”。李戈坦言,相对于传统旧模式的群众文化,今天的群众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广阔性。 在当今形势下, 如何革新观念,建设新型的群艺馆,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群文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董玉琴表示,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建设中,大力提升了博物馆的公众意识,扩大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改变博物馆的展览形态,提高博物馆的专业能力。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从而“想”进来;通过举办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展览, 让公众喜欢而“愿”进来;通过调整思路, 改变策略,让公众融入,从而将他们“引”进来,真正发挥自然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平台的社会功能。

                                2014.04.09
                               (新闻来源: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