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文化育民 文化惠民 文化乐民
——河西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十五”时期建设文化博览区、“十一五”时期建设文化大区到“十二五”时期建设多元文化城区,始终将文化工作作为全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重点工作,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硕果累累,文化工作成为了河西区的亮点、品牌和优势。
  发展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河西区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便民、利民、亲民、惠民为目标,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2013年8月,河西区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 以示范区创建为载体, 河西区将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多元文化城区。
  成就篇
  1
  文化资源
  日益丰厚

  作为中心城区,河西区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目前,10家市级文艺院团汇集区内,5个市属文化产业集团、12个演出场馆、 9个会展设施聚集河西,年均开展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共计2000余场(次),接待观众60余万人(次),工作、生活在河西区的文学艺术界人士占全市的20%以上。天津文化中心作为标志性文化建筑落户河西。
  在过去的几年里, 河西区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 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全区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现有区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少儿图书馆1个,街道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13个、 社区文化活动室162个,城市书吧25个,公园26个,文化广场38个,驻区单位文化场馆22个。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为河西百姓提供了更加优质、便利、均等的文化服务。在此基础上,河西区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支持群众文化工作,整合物力和财力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发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让河西人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2
  服务举措
  不断完善

  马年新春伊始, 河西区“文化365,快乐在河西”系列活动已经一场场在开展了。这是去年“西岸风”文化惠民活动的延续。
  近年来,河西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社会性、群众性、自发性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常年不断,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场次不断增加、活动影响不断扩大。河西区充分发挥西岸艺术团的龙头带动作用,组织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成为文化使者、城市名片。2013年“西岸风”文化惠民活动共策划8大板块70项内容276场各类活动,其中,天津市首届西洋器乐大赛、“永安杯”中老年歌舞大赛、第八届社区文化擂台赛等各类公共文化赛事活动,全方位地展示了河西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人文精神风貌。与此同时, 河西区积极推进西岸图书漂流基地建设, 在已建成的16个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实现13个街道全覆盖。
  多年来, 河西区文化工作始终注重正能量的传递,在文艺创作上, 鼓励扶持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河西特色、讴歌时代精神的作品。在文化活动上,用健康的文化内容和活泼的文化形式吸引群众,凝聚人心,通过创新举办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海河文化,丰富了全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
  西岸品牌
  影响扩大

  2013年,西岸相声会馆成功赴台交流演出,这是大陆首次成建制的相声表演团体赴台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西岸品牌的影响力。目前这一项目已被文化部列为“文化交流小分队”,成为了全国性的两岸交流项目。同时随团还组织了河西区文化企业代表团赴台交流, 与台湾相关企业对接, 以商招商,推动西岸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河西区着力打造“西岸”品牌的文化活动、演出会展、场馆载体。西岸文化擂台赛、西岸图书漂流等活动蓬勃开展,西岸艺术节、西岸图书节、西岸·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等演出、会展大放异彩,西岸文化艺术中心、西岸艺术馆、西岸金逸影城、西岸三联书屋、西岸伊青唱片、西岸影视制作公司、西岸相声会馆等场馆载体运营良好, 《西岸风》刊物成为创作、 交流、学习的阵地和窗口,繁荣活跃了文艺创作。在“西岸”品牌的带动下,河西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西岸”品牌文化的各项活动中。
  4
  人才优势
  巩固提升

  高水平的文化工作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主体,是支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河西区充分利用辖区内的人才优势,采取“借锅下米”、“借鸡生蛋”等多种方式,在提升文化人才队伍工作水平上卓有成效。
  2009年, 河西区成立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先后成立作协、 美协等6个专业协会,目前共有会员700余人。2010年,河西区联合社会力量,多方投入,创建西岸艺术团,将区内优秀群众文化表演团体及节目优势组合,进行专业艺术指导辅导,成为群众文化的一张名片,组织开展赴部队、学校、工厂、社区等场所专业文艺演出过百场,受到了河西百姓的欢迎和好评。借助辖区内的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区老年大学及13个街道市民学校, 河西区常年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经过全区上下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区各街道办事处160多个社区居委会拥有包括戏剧、曲艺、声乐、舞蹈、写作、朗诵、表演、美术、书法、摄影等众多门类的群众文化社团,总数已超过1000支, 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人数超过2万人,为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十大工程助推体系创建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 河西区将以十大工程为具体抓手, 确保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1.公益演出普惠工程。 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开展“文化365 快乐在河西”文化惠民系列活动,计划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600余场次。 按照区、局、街、居四个层次,组织开展“西岸文化大讲坛”、 “创作展示季”、“送戏上门”、“家庭评剧”等特色文化活动,策划、实施“我们的节日”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系列活动、市文化中心广场演出季系列活动、河西区残障儿童校园艺术节、暑期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激情大舞台消夏演出、 数字电影进社区公益放映, 举办全国首届“西岸杯”剪纸艺术大赛、河西区第九届社区文化擂台赛、外来务工人员艺术才艺大赛。
  2.文化志愿者服务工程。 开展招募、培训、交流、 研讨等多种形式, 吸纳驻区文艺院团专业志愿者参与,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志愿者团队管理制度规范;进一步加大文化社团帮扶力度,全区文化社团将发展到2000个,文化骨干将达到30000人。
  3.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计划到2015年,河西区所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部达到或超过创建标准。在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后,进一步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少儿馆三馆和非遗展示厅的服务功能,为百姓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文化服务;各文化站、活动室全部实现拥有图书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文体活动和健身设施,区、街、社区图书馆(室)实现通借通还。
  4.社会单位文体设施免费开放工程。 加强与驻区市级文化机构的合作,借助天津文化中心的各项功能,为群众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使其成为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平台,积极与天津歌舞剧院、青年京剧院等驻区市属十大专业文艺院团和市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驻区市属文化单位,以及橙天嘉禾、成龙耀莱、星美等文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达成合作意向, 共同开展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动。 统筹整合区属单位文化资源,把工会、团区委、妇联、科委、教育局等部门文化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实现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充分利用区内社会资源,积极协调各社会单位在场馆、设施等方面做到闲暇时间免费向社会开放。到2014年底,免费开放率力争达到60%,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感受示范区创建带来的变化。
  5.城市书吧建设工程。 在2013年已建设完成25个城市书吧的基础上,2014年再建设完成25个,使全区城市书吧数量达到50个。同时,同步建立图书漂流基地,放漂图书12500册。
  6.特殊群体文化关爱工程。 与区民政局、红十字会、残联、启智学校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完成“四个一”的建设目标, 既建立一个特殊群体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地、 成立一支残疾人艺术团、筹建一个残疾人书吧、 每年举办至少一场残疾人文艺汇演。 今年将与相关单位配合,进一步完善文化场馆内特殊群体的服务功能,配齐相关设施设备,组织开展特殊群体图书漂流、主题晚会等活动。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以区非遗保护中心为依托,在经费、宣传、传承人的培养等方面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做好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音、 永音”两套法鼓复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区内非遗资源,提高非遗保护的力度,并建立非遗展览馆。
  8.公共文化管理创新工程。 在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中,着力加强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特色服务。从顶层制度设计角度出发,按照创建工作制度设计方案选定的研究课题,不断完善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需求反馈与回应渠道。对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综合文化站进行全面数字化改造,2014年上半年实现联网,2014年底实现全区标配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到2015年,初步建成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积极建设通过手机、网络终端等现代传播方式获取公共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内容,探索利用微博、微信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系统,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增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工程。 以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专业干部和文化志愿者的辅导作用, 帮助提高街道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组织西岸艺术团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演出, 进一步扩大西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积极开展“邻居节”、“互助节”、“民俗节”、“居民节”等“一街一特色”、“一品一社区”文化活动及“全民阅读活动”。
  10.群众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开展“百名文化志愿者”、 “百支优秀文化社团”、“十佳群众文化带头人”、“十佳群众文化精品”的“双百”、“双十佳”评选活动,进一步壮大群众文艺骨干力量。
  创建篇
  文化设施
  惠及百姓

  步入2014年, 新的河西区文化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该中心投资4亿元,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将建成6500平方米区文化馆、6000平方米区图书馆、3000平方米区少儿图书馆、100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使其成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区级重要平台。
  今年, 河西区投入26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基层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5年,各街全部实现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活动站,各社区全部实现拥有2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室,各文化站、活动室全部实现拥有图书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文体活动和健身设施,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和均等性。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让群众尽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长效机制
  保障创建

  河西区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下一步将开展顶层设计,探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需求反馈与回应机制研究与实践》课题,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指导创建工作。同时,就近年来工作探索中形成的好做法,借鉴兄弟区的创建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和工作特色;建立《鼓励社会力量资助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建立以区四套班子和市文广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宣传信息办公室、活动创建办公室、设施建设办公室和13个街道的创建工作机构,从组织和制度上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制度化,河西区把西岸文化品牌工程等四大群众活动工程、五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及文化人才奖励、 公共文化设施后续维护和运营管理纳入区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持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常态化和持续性。2013年至2015年,区财政将投入6亿元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公共文化交流、公共文化科技发展、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其中, 设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600万元,专款专用,保障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设立2亿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项资金, 分4年投入文化领域,优先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队伍
  发展壮大

  根据公共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中,河西区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机制,抓紧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及知识型、创新型、经营型、管理型的复合人才,形成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文化人才队伍。目前区、街、社区的三级公共文化专职人才队伍已达600余人。 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重点,河西区将与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等培训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经常性轮训培训,不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下一步,河西区将进一步加大群众文化骨干、文化社团培养扶持力度,壮大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提高文化工作层次, 扩大联系群体和影响范围,实施群众文化 “双百双十佳”工程,推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建立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包片辅导制度,发现、培养、指导社区文艺社团骨干,使文化骨干达到30000人。
                                    2014.02.23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