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融合相声评书京戏等多种曲艺形式 “墨壳原态”回归原汁原味的舞台艺术
《乌盆记》开启马三立戏剧展大幕


 
 

  昨晚,天津大礼堂的舞台星光闪耀,“马氏相声”传人、“少马爷”马志明与搭档黄族民,评书大师刘立福,“小冬皇”王珮瑜,裘派名净邓沐玮等名家悉数登场,以一场融合相声、评书、京戏等多种曲艺形式的“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为津城的观众送来了欢乐,也拉开了首届西岸·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的大幕。
  本届戏剧展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天津广播电视台、河西区委区政府主办,河西区委宣传部、河西区文化局、天津华谊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戏剧展为期一个月,从《乌盆记》起共有10部15场精彩好戏上演。戏剧展启动以后,出于对马三立“三立”精神的继承鼓舞,及对舞台艺术的热爱,天津观众投以了巨大的热情,不少场次门票都出现了售罄的情况。
  《乌盆记》故事出自《三侠五义》,是一出骨子老戏,讲述了老人张别古得到一个附有冤魂的乌盆,应冤魂请求携乌盆前往包拯处申冤的故事。“墨壳原态”是强调原汁原味呈现的舞台形式,这一版本的《乌盆记》于2010年初首演,曾获巨大反响,但至今演出的场次寥寥无几。昨晚这出戏的盛大上演,在迎接新观众的同时也弥补了许多老观众的遗憾,有观众对记者表示,马志明和刘立福等老艺术家近年很少登台表演,借本次戏剧展之机能见到他们的献艺是十分难得的,也让更多观众能亲身体验到这出好戏。
  昨晚,大幕拉开,马三立先生的照片、声音呈现在舞台上。随后,“少马爷”的亮相立刻把现场气氛带向了高潮。迎着一阵阵欢呼声,马志明与黄族民以一段马氏相声《猜戏》把现场逗开了怀,这道“开胃菜”不可谓不隆重。接下来的大轴《乌盆记》中,1957年就进入戏校学过京剧“小花脸”的马志明过足了戏瘾,观众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位艺术家已经68岁, 而且2年前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他的丑角张别古既还原了原生态的京戏表演,又加入了他炉火纯青的“现挂”工夫。与“衙役”黄族民一段时而戏内、时而戏外的表演令人称道,诸如“你是在编的还是合同工”“原来衙役也有山寨的”“乌盆快跟你二大爷来吧”等响亮的包袱儿更尽展二人的相声功力与观众缘。
  久疏舞台的评书大师刘立福, 则在马氏相声亮相后以一段细腻、 精炼的评书评说了演员和剧目,89岁高龄的他思维之清晰、口齿之伶俐不减当年,举手投足间将陈派评书的不朽魅力一展无余。“小冬皇”王珮瑜在《乌盆记》中饰演刘世昌,舞台上的她扮相俊秀,古朴隽永的余派唱腔更令现场的戏迷听足了瘾,台下不时发出“小冬皇”的叫好声。裘派花脸邓沐玮则饰演包拯,他的发挥深沉稳重,洒脱大方,撑起了舞台的韵味。现场,钟馗喷火的绝技、古朴大方的舞台布置、跟随剧情不断变换的背景老海报等舞台元素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整部戏制作之精致可见一斑。
  谢幕时,现场气氛几乎沸腾,记者耳边不时响起了“少马爷,保重”“注意身体”之类的呼喊。马志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戏的排练强度还行,就是天气太热了,身体不太舒服。不过这次刘立福先生、王珮瑜、邓沐玮都来了,他们的表演为这出戏添了彩。”
  昨天,戏剧展系列活动之一,城市画家年度作品邀请展也同期开幕,天津15位画家的画作及戏剧展纪念杯设计者、天津美院雕塑师刘金凯的雕塑作品在大礼堂前厅展出。
  王珮瑜:老戏是有生命力的
  昨晚, 一出《乌盆记》拉开了首届西岸·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的大幕。 作为舞台上光芒耀眼的众星之一,“小冬皇”王珮瑜的发挥不俗,尽展余派老生的古朴隽永。王珮瑜也是京剧圈的个性演员之一,围绕在她身上的各种“范儿”永远是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昨天,排练间歇王珮瑜接受了记者专访。
  谈到《乌盆记》,王珮瑜打比方说:“这个戏本身是骨子老戏,我们的版本就是在其中放了很多调味料,让它更鲜美。 尤其是能和相声、评书领域的大师们跨界合作, 让我觉得这个戏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才有滋味儿。”她进一步谈道:“如果单演京剧,可能只有戏迷来看。但这个戏一演,相声、评书的爱好者也会来,而且依靠他们的口耳相传,很多以前不看曲艺的观众也会感兴趣,会认为这是个有趣的文化事件。”
  今年2月, 王珮瑜启动了“余脉相传”十台骨子老戏展演计划,至今已演出四场。采访中,她难掩对骨子老戏的感情,她说:“我去年四月全国巡演了新戏,今年打算做回老戏,一个演员应该能做到‘回得来,出得去’。 实际上排一出老戏比做一出新戏难得多, 就像清理刚出土的兵马俑与新做一个泥人的差别。我也想证明,老戏是有生命力和票房的,已经演的四出戏场场爆满,不只有老年观众才喜欢。”
  舞台上的“小冬皇”总是那么沉稳老练,舞台下的她却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一方面,被称为“瑜老板”的她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喝茶只喝好泡的,工序复杂的茶被她认为“不值得占用我的时间”;另一方面,她说自己心里永远住着一个老师,每当不想练功、要偷懒的时候,“老师”就会跑出来监督、激励自己。谈到这里,她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现在还有老师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一百年前余叔岩有钱也找不到老师。我们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挥霍,但老师们却没那么多时间了,应当珍惜机会。”
  采访中,王珮瑜也丝毫不掩饰对天津观众的感情,她表示:“天津是每一个唱老戏的人最重要的舞台,如果能征服天津的观众,其他地方根本不是问题。”她向记者透露:“现在媒体都说‘小冬皇’的绰号是谭元寿先生起的, 其实最早是天津观众叫起来的。我第一次来是1994年3月份,当时在大巴车里就有人喊‘这不是冬皇嘛!’所以天津是我的福地。”
                                   2013.08.05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