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天津歌舞剧院民乐喜获国家大奖

 
 

  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评奖”活动,昨晚在山东菏泽颁奖,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选送的“十不闲”与吹打乐组合节目《渔童送福》最终脱颖而出,喜获最高级别大奖——优秀演奏奖。这是天津歌舞剧院继在首届中国歌剧节上喜获六项大奖后捧回的又一沉甸甸的国家级大奖,天津民乐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由此迈入全国第一方阵行列。评委们对天津歌舞剧院的这个节目给予很高评价,称“十不闲”是对地方艺种的及时抢救。
  文化部于今年5月至6月在山东省举办“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评奖”活动。这是文化部首次举办全国性民间乐种展演,也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专业艺术单项评比展演系列活动之一。这次展演分职业和非职业两组进行, 全国各地共有127支团队参加初评。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与来自中央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等蜚声中外的国家级、省级专业院团一起同台竞技。天津民族乐团以生动的表演、高超的演技、完美的表现及鲜明的地域特色,给评委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取得优异成绩。
  天津歌舞剧院非常重视这次难得的机会,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参加比赛,由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吕丽龙担任主奏,他的演奏热烈奔放、技术娴熟;另外,翟明菲、银海峰、张瑞成以及刘桂祥、王跃、牛虎等人团结协作、默契配合、精心演绎,让绝迹多年的古老乐器焕发了青春。这首《渔童送福》由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亲自创意策划,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李崇望。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曾经演奏过“十不闲”这种乐器的著名打击乐演奏家卢振炎也不辞辛苦,多次指导演奏员排练。为了能更好地展现新挖掘出来的乐器,特意赶制了新的“十不闲”。著名雕塑家刘鑫还精心为这个“新乐器”进行了装饰美化。
  “十不闲”是清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也是昔日皇会中展现说唱艺术的表演形式,需要演员手脚并用、一人击打十种乐器,乐器本身及演奏技法已绝迹多年,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很少。天津歌舞剧院根据杨柳青年画中有关“十不闲”演奏的画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挖掘研制了这种已失传多年的乐器, 并采用“十不闲”与吹打乐的组合,用生动且富于童趣的音乐语言巧妙地创作出《渔童送福》这首乐曲。乐曲表现了渔童把钓得的金色神鱼送给千家万户,福泽百姓的美好祝愿,展现了盛世吉祥的生活画卷。2009年5月,“十不闲”与吹打乐《渔童送福》曾在天津市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创作精品工程重点剧目之一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中首演。(记者高丽)
   “十不闲”赢在创意
  作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专业艺术单项评比展演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评奖”成了全国各省市民乐代表队比试艺术才能的竞技场。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选送的“十不闲”与吹打乐节目《渔童送福》,能够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并喜获大奖,应该说是赢在了创意。
  民族器乐表演中, 比吹,远的不说,近有山西;比拉,广东音乐望尘莫及; 还有江浙的丝竹小调、内蒙古的二人台等都是浸润到演奏家骨血中的技艺。 但我们也有人家所没有的。 天津这次选送的“十不闲”与吹打乐,正是抓住了天津的地域特色优势, 包括《渔童送福》等几个节目音乐选用了天津时调, 打的又是“京打”。因为天津是京剧大码头,比“京打”这项技艺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于是, 津门独有并曾绝迹的“十不闲”打得精彩连连, 高潮迭起,12位演员配合默契, 一路过关斩将,从复赛一亮相就吸引了观众和评委的眼球,很多观者都在演出后发微信和微博,向更多的人讲解“十不闲”这种“罕见”的民间乐器。
  评委之一、打击乐专家张振涛评价:天津歌舞剧院的“十不闲”挖掘得非常好,把十几种打击乐器组合起来一个人演奏,加上笛子、唢呐、笙的默契配合,给人们非常新鲜的感觉。使“十不闲”更加具有可视性、可听性,表演性极强,是这次展演中最火爆热情、最受欢迎的一个优秀节目。
  天津歌舞剧院多年来把挖掘、 发展民乐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 使天津民乐经常有惊人的出新之处,可以说,这回捧得这项全国大奖是多年培育的种子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2013.06.04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