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工作之一——和平区数字文化网, 于3月正式投入运行。和平区数字文化网在为全区群众提供动态文化信息、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群众互动参与文化活动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其利用网络能跨越空间的特质,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同等文化服务,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无死角。
率先打造数字化城区
2008年,和平区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中国信息化最受关注城市”,2009年和平区开始打造“数字和平”工程,并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工程建设规划。他们瞄准“率先在天津打造数字化城区”的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文化建设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
完善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六统一包”管理模式,对全区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对各单位项目统一审核把关,对区财政投入统一管理,对各个项目统一组织、实施和验收,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等。在此机制下,先后完成了区党政门户网站群、区电子政务专网群、和平区数字文化网等一批需求强烈、应用广泛、资源共享的业务信息系统。
网络宽带达到较高覆盖水平。为了向辖区居民提供优质的信息网络服务,和平区与有关企业合作,使“和平社区宽带网”覆盖全区90%以上居民小区,覆盖居民6万余户,为和平区数字文化网进入百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去年以来,和平区在原有文化惠民网络建设基础上,加快了网络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从去年6月开始,经过分系统、分栏目设计等十几个程序的研发建设,和平区数字文化网于去年12月20日试运行。随后,通过群众对网站的使用建议,工程对整套站点系统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已实现了新闻媒体浏览、数据资源共享、电子图书借阅、群众文化评比、网络视频会议、网络申报、远程求助、 一票通等多种服务功能, 覆盖率达到100%,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
在为群众提供动态文化信息的同时,和平区数字文化网在群众互动式参与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视频互动平台,为群众文化提供艺术课程指导与交流,开展“和平好声音”、大众摄影展等互动赛事及文化活动,开展DV影像大赛、数码创意设计课程等活动,在节省活动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科技含量。 同时,他们还利用网站互动反馈机制,进行文化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群众需求;群众也可以通过网络热线进行文化生活求助,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
数字文化服务“一网打尽”
和平区数字文化网,是利用新型传播方式建立的文化服务平台。该网进一步推动了和平区“文化惠民、文化娱民、文化育民”工程的发展,在为群众提供全新的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基本做到了“一网打尽”。
拓展了群众感受文化的新渠道。信息技术以其交互性、集成性、开放性、实用性、便捷性等特点赋予了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内容。数字图书馆、群众文化互动平台等和平区数字文化网络平台的建立,扩展了文化服务的工作模式,为群众提供了更便捷、更直观、更高效的文化服务平台。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和数据于一体的和平区数字文化网, 能让群众以直观的方式轻松自由地进行文化体验, 实现了文化资源跨地域的传播和共享。
开辟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新途径。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使网络文化互动得以实现。在此技术环境中,群众可以在网上随时浏览各种文化信息、发表并交流各种看法,从而汲取所需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站不定期举办各种互动活动,为普通人建立了展现自己、实现价值的平台;为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群体提供了新的参与载体。这些既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域和空间的阻隔带来的文化交流或文化交融困难的问题,也为建立高效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和技术支撑。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文化服务理念。和平区数字文化网设置有群众信箱,收集群众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答相关问题。群众还可以通过网站的互动反馈机制参与满意度调查,将文化需求和建议反馈到文化服务机构,文化主管部门将予以及时回应和落实。 数字文化网的建立, 充分尊重了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位置,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实现了文化建设上的以民为本。
2013.04.26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