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余饭后,去家门口的中华曲苑就能听传统相声、看戏曲表演,方便又痛快!那里时不时的公益性专场演出,市民还能免费看。”家住南市的居民张启民大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口中的中华曲苑位于南市地区清和大街与规划路交口, 今年1月新落成营业,丰富了和平区的旅游资源,更为广大市民增添了一处全新的文化活动场所。它不定期地免费对市民开放,方便曲艺爱好者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也推出鼓曲、评剧、相声等津味特色的曲艺节目,供市民和游客欣赏,投入使用以来,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自2011年底和平区获得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迄今, 在创建工作中, 和中华曲苑一样,一个个公共文化平台在和平区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一个个群众文化团体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和平区通过加大公益性文化投入、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完善三级设施网络和文化供给,组织全区文化系统和社会各界精心构建了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取得了多项新突破,使群众得到了更好、更多的文化服务。
突破一:完善三级设施网络
形成五分钟文化圈
和平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这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并逐步形成“五分钟文化圈”。
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启动了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新建了中国楹联博物馆、中国金融博物馆、 中国邮政博物馆、 中华曲苑剧场和“友谊精品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在街道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南市、新兴、南营门和劝业场4个街级文化站,全区六个街道文化站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各街新配备了乐器和音响。除体育馆街外,各街新建或扩建了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均配备2000册以上新图书和书架、桌椅,配备了20台电脑及设备。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全区63个社区中,除南营门街文化村社区外,有62个社区建成文化活动室,配备标准配置的图书室和公共电子阅览室,面积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
突破二:完善文化供给体系
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
和平区百姓读书、看报、上网有地方去,百姓唱歌、跳舞有活动场地,百姓学习书法、绘画有人教……这得益于和平区认真落实文化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要求,全区图书馆、区文化宫、建党馆、少儿馆和各街文化站、社区文化室等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文化繁荣发展带来的实惠。
应四季之“时”,和平区创新思路,举办了和平之春、和平纳凉晚会、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展演、我们的节日等民俗文化活动和文化广场“天天演”等活动。政府出资、社会赞助、市场化运作的“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赛、全国读书漫画大赛、书法大赛、楹联大赛、二月二龙抬头等十大文化品牌活动,享誉国内外。每年,全区组织公益免费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知识讲座、艺术展览达1000场以上,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活动的日益活跃离不开基层的群众社团和广大热心文化的志愿者。 据统计,和平区有300个文化社团、8000余名文化志愿者,30余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白楼街都市风雷大鼓队”“劝业场街国剧社”“南市街表演艺术团”“南营门街红叶合唱表演艺术团”“体育馆街爱乐管弦乐团”“新兴街丽华舞蹈队”等基层文艺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一街一特色”。风筝、剪纸、泥塑、书法、绘画、摄影等各类特色文化遍布全区各个楼门,“楼门文化”形成“一楼一景”,提高了广大居民的艺术品位和道德风尚。
为了实现文化供给的均等,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和平区还定期组织文艺团队深入社区和工地,为外来务工人员放映电影、送去图书和精彩的表演。圆梦爱心艺术学校坚持为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年进行义务艺术培训。全区各公共文化设施均设立了无障碍通道,图书馆设有盲人阅览室,文化宫建成“心目影院”,定期为盲人放映讲解电影;文艺小分队、非遗大篷车和文物大篷车把文化服务送到孤老、残障人士家中。
突破三:促进文化创新发展
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区文化工作获得的全国奖项颇丰,有国家文化部颁发的“2012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示范项目”“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等六个奖项,市级文化奖项达34个,在全区文化发展历史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和平区的创建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截至目前,和平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定的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服务供给、 组织支撑和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等六个方面指标基本全部落实,达标率在97%以上,优秀率近90%,更多文化成果惠及城区百姓。
2013.04.04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