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2013哪些文化亮点令人期待

 
 

  经历了不同寻常的2012年之后,文化发展的脚步大踏步迈入2013年。今年,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有怎样的格局?文化工作将有哪些亮点?中国文化报记者在对2012年文化工作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对2013年进行了展望。
  公共文化:示范区将发挥带动作用
  16个调查组、 近120位调查员,走过了全国31个省、31个创建城市、68个县、123个乡镇、135个村。这是2012年,文化部与财政部对首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进行督查指导的路线,也是文化部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层文化督查。 此次文化督查历时两个月, 还首次引入了社会调查机构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 3.05亿元的首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创建示范区城市超过100亿元的财政资金投入。示范区创建工作已经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文化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成为各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2013年,文化部将组织开展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验收工作,对通过验收的示范区(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 发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机制,修订创建标准,开展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此外,公共文化事业今年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亮点: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首次引入城市承办制,成为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届年度盛会,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将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办;2012年,群星奖创新评奖机制,推出了一批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群众文艺精品,2013年,群星奖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办好戏剧、曲艺门类初选、复赛和“十艺节”群星奖决赛,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文化部、 中央文明办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作了部署, 2013年作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将继续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非遗:将启动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2012年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揭晓,又一批技艺精湛的传承人被纳入非遗保护工作体系。不可否认,在国家级名录中,有一大批掌握绝技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2013年,文化部将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那些年老体弱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拍摄,真实、完整、系统地记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传统剧(节)目、仪式规程等信息,为后人留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基因。
  2012年的元宵节,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让人们见识了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和市场潜力。生产性保护经过近几年的实践,逐渐被证实为非常积极、有效和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方式。同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项目的开展也对非遗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2013年,文化部将继续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开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调研等工作,争取相关政策早日制定出台。
  2013年,每两年一届的第四届国际非遗节将在成都举行,同时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0周年纪念活动,届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邀请136个缔约国派政府文化代表团参加纪念大会。
  此外,2013年非遗保护工作还将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重点,深入探索整体性保护,推进非遗分类保护研究,制定非遗分类保护标准与规范,并继续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同时办好“文化遗产日”等非遗宣传展示的重大活动。
  艺术:“十艺节”大舞台值得期待
  2012年8月至10月,观众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天桥剧场等地看到了全国119台优秀剧目的240余场演出, 这些演出展示了近年来舞台艺术的创作成果。此次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创造了新的纪录。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已是连续第3年举办, 国家艺术院团推出了35台优秀剧目,其中新创剧目23台,占国家艺术院团参演剧目的2/3,充分展示了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活力和勃勃生机。
  2013年,每3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将在山东举办。中国艺术节是中国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艺术活动之一,以其丰富精彩的艺术内容和绚丽多姿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专业舞台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盛会,代表着中国艺术的最高水准。“十艺节”将成为一个艺术门类齐全、精品佳作迭出的中国演艺大舞台,展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才华和精神面貌。中国艺术节设立的文华奖是我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体现了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全国艺术院团正在积极备战“十艺节”,届时,将有一批近年来的文化艺术精品与大众见面。
  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调整”是关键词
  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各门类在产值、产量等数据上再次取得了骄人成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态。然而,不管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有一种冷静的共识:中国文化产业在2013年有可能迎来发展10余年来的第一个拐点。
  通过对2012年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的分析可以看到:演艺市场整体上不温不火。虽然在整合演出资源、建立院线联盟、院团转制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创作领域表现依旧活跃,但精品难觅。艺术品市场,经过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2012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冷静了许多,众多业内人士都认为2012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自我调整、修正的一年。有理由相信,未来一年,“调整”仍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关键词。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全年票房超过了168亿元,然而在市场繁荣背后,中国电影仍面临各种严峻挑战,国产片的健康生态系统仍未形成。如今,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主流。CNNIC去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网民中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已达到72.2%,首次超过台式电脑。与此相对应的是整个网络文化产业和数字娱乐平台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在目前文化产业领域话题最多的投融资领域,随着部行合作的深化,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信贷等服务上不断创新, 三大保险公司文化险种的试点继续推广, 文化产业基金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企业海内外上市步伐加快,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试点启动。可以说,我国的文化金融体系已初步确立。综合来看,文化产业作为内容产业,虽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增加,然而,创意的先天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12年, 有一些可载入中国文化产业史册的热点事件, 如音乐剧《猫》的中文版创排巡演,如《中国好声音》版权引进后的全面成功, 如新《著作权法》引发的、 规模不亚于2011年作家集体维权的音乐人集体维权,如文化金融概念从学界到政府的正式认可……这些热点事件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版权。综合思考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产业正在寻求一种转型——不管是在创作创意领域,还是在金融扶持文化产业产品创新方面,业界已经形成并开始践行一种共识,即未来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将也必须建立在以尊重版权为基础的框架内。
  2013年,不难预测的是,影视、演艺、艺术品、动漫等领域的产值仍将继续攀升,文化产业投融资在文化部等主管部门的扶持下稳步推进,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文化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并且价值更高。不过,更应该关注的是,基于过去一年在海外优秀文化产品版权方面的引进以及本土化尝试,我们对于国内文化市场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的重视,在文化金融领域对于版权评估方法的创新,未来一年,文化产业在企业发展模式、产品原创能力等方面或许将实现突破,这将是中国文化产业拐点之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可靠驱动。
  文物保护:将实施一批带动全局的重大项目
  对于文物保护而言,2012年很值得纪念:《文物保护法》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走过了30年,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起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民事诉讼法,为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供了又一项有力保障;全面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将为摸清文化遗产领域的国情国力,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珍贵的文明印记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2013年, 文物维修保护、 安全消防设施达标、科技创新等领域将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古村落、官式建筑样板工程和文物安全防护典范工程试点工作将全面展开;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及彩塑壁画、涉台文物、重要石窟寺、重要革命旧址等文物保护工程和西藏、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田野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将全面完成;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也将于年内公布;水下考古工作船建造、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及西沙工作站建设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将冲刺申遗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继续推进;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也将会在今年公布。
  据了解,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在提高文物的利用水平方面下大力气。依托文物资源发展的旅游产业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博物馆将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文物保护工程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推进;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的保护利用方式将继续探索。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新模式将继续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将继续深化,各免费开放博物馆将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增强内生活力、提高运营效率,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第二批国家二级、三级博物馆名单也将在今年公布。
  2013年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开局之年。这次普查将全面掌握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可移动文物的总体情况,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机制,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同时,不可移动文物“三普”成果转化利用工作将继续深化。国务院将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各地也将会核定公布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文物事业发展的两大基石之一的人才工作,在2013年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文物局将制定“文博人才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形成文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初步框架;并将与相关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科研基地联合培养文物修复、规划编制等急需人才。文物保护科技领域技术路线图研究将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将继续推进;文物保护关键技术提升计划、基础研究推进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将实施;文博单位与中国科学院系统、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也将得到深化,力求构建起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研发链条,科技创新效率将得到提升。
  2012年8月31日至10月底, 由文化部主办的“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在北京举行,全国28个示范区创建城市把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土特产”送到北京。图为湖南长沙节目演出现场。
  2012年2月5日至1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精彩的重庆铜梁龙舞、 广东醒狮、山东海阳秧歌等非遗项目的现场演出,以及188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展览, 17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湛技艺的现场展示,让观众大饱眼福。图为展览现场。
  2012年8月,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举办。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9个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奉献了30余台剧(节)目,在首都各大剧场演出71场,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高雅艺术体验。图为参加展演的舞剧《红色娘子军》。
  2012年4月17日至5月6日,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承办的2012年“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走基层:探访历史文化街区”活动是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4月至6月组织开展的文化遗产系列主题宣传报道活动之一。 两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新社和本报等8家媒体的记者先后前往北京烟袋斜街、山西祁县晋商老街、福州三坊七巷,探访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成果。
                                    
                                    2013.01.09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