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指明京剧继承发展方向引领剧目整理改编道路
——李瑞环改编京剧《韩玉娘》研讨会侧记

 
 

  时值初冬, 雨雪未消,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情谊融融。 昨天上午,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来自本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戏剧家协会、艺术研究所、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社科院、市作协、天津市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以及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的几十位专家学者、戏剧评论家、剧作家、知名表演艺术家,与国家京剧院《韩玉娘》一剧的主创人员一起举行大型座谈会,研讨李瑞环同志改编的京剧《韩玉娘》。
  为京剧艺术继承发展指明方向,为传统剧目整理改编引领道路
  研讨会主持人、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方伯敬的一番开场白,道出了与会者们的心声:“李瑞环同志对振兴京剧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举措。 此次改编《韩玉娘》,亲力亲为, 呕心沥血,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按照先继承后发展的思路,以卓越的胆识和智慧在前辈艺术大师的基础上,既保留原剧精华又有所创造,成功地改编了《韩玉娘》,为京剧艺术继承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传统剧目整理改编引领了道路。”
  挖掘整理传统,使之焕发时代气息,是对京剧艺术的高层次回归
  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说:“首先,我们这次来是一次感恩之旅,也是‘回娘家’。在今年早春,受李瑞环同志邀请, 我们学习、观摩了赵秀君主演的《韩玉娘》, 总结了天津的经验,我们是踩着巨人的肩膀往前走。第二,天津是京剧文化的重镇,天津观众审美的层次高,各级主管部门很重视京剧事业的发展,把天津京剧文化带到了一个高度。一个演员、一个剧目,没有天津观众的检验是不完善的。第三,李瑞环同志改编《韩玉娘》的真谛是什么,是要在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追求下进行传承,否则,这出《生死恨》只能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韩玉娘》丰富了原来的梅派剧目《生死恨》,丰富了张派的演唱,丰富了在评剧白派领域的演出;同时也探索了如何挖掘整理传统,使之焕发时代气息,这是对历史的回归,更是对京剧艺术更高层次的回归。”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中求发展,引领京剧精品化进程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一级编剧刘连群认为,《韩玉娘》等剧目的改编,是李瑞环同志京剧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是在新时期,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走一条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中求发展的振兴京剧的道路。李瑞环同志既是倡导者又是实践者。音配像工程,保留了京剧传承的火种;青年京剧团的“百日集训”,创立了新时期京剧人才培养的模式。而剧目是艺术的载体,是舞台呈现的方式,是传承发展的途径。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一直是京剧建设的薄弱环节,传统剧目要不要改,怎么改,李瑞环同志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宝贵的探索。
  李瑞环同志率先垂范,引领了京剧精品化的进程。首先,既尊重传统,又顺应时代。京剧就是京剧,京剧姓“京”。例如,《韩玉娘》在舞台上保持了“一桌二椅”的基本格局,保持了京剧写意与虚拟的基本特征,舞美淡雅、大气, 而非当下有些剧目追求的豪华大制作。同时,又顺应时代要求,将原来的14场戏删减到6场戏,这需要极大的魄力,使剧情更凝练、更精彩。第二,保留了精华,增减并用,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的生命力。两年时间写了十稿,之所以花费那么多心血,就是为了保留住像“纺纱”那样的经典段落。改写比新写一部戏要难得多。第三,提升主题,以情动人,释放了“正能量”。这部戏给我的感受是六个字——好看好听感人。京剧归根结底是“情”的艺术。改编后,人物性格变得合情合理,故事的主题已然在《生死恨》中对战争苦楚揭示的基础上,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礼赞和对中国传统女性勤善忠贞的道德品格的赞扬。
  把现代意识注入到京剧本体中,主题、结构、人物、音乐、舞美等都得到了升华
  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高长德表示,这出戏最耳目一新的,是把现代意识注入到京剧本体中,例如推拉的二道幕,两次轿子的运用,都起到了画龙点睛、情感升华的作用。李瑞环同志的理论和实践,不只是成功改编了几个剧本,乃至对京剧剧目建设、对京剧事业的发展都有极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更为京剧的发展振兴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铺设了道路,给出了具体的招数和成功的范例。
  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京剧名家尚明珠说:“非常羡慕新一代京剧演员遇到了这么好的剧本,他们真的是赶上了好时代。改编后的《韩玉娘》无论是在主题立意、剧情结构、人物性格、音乐唱腔还是舞美设计上,都展现出了新的境界、新的效果、新的生命力。”
  删繁就简,思想内涵深,美学含量高,家国情怀穿越时空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编剧赵大民,天津京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刘益民,都从事了多年舞台剧本的创作。谈起《韩玉娘》的剧本特色,年逾六旬的他们动情地说,这个剧本,故事深刻感人,主题思想凝练集中, 这出戏思想内涵和美学含量都非常高。结合李瑞环同志改编的其他剧目, 比如《珍珠衫》《刘兰芝》《楚宫恨》等等,更是看得出改编者抓住了原作的要害,精心地加以重新创作,以高屋建瓴的态势,既不失原作精华,又创出一番新的意境,而整个故事则比原作更加符合情理,教育意义更加突出。
  天津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 研究员张春生,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 研究员刘琦一致认为,《韩玉娘》这个剧本,比原作的《生死恨》有质的升华,主题思想明确,叙述过程张弛有度,疏密结合,借离合之情抒发家国之痛,让观众自然生出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感慨;借金人侵犯的背景写出情侣的苦难遭遇,爱情线、政治线的明写与虚托,实际上是相互衬托、互为照应,从而产生了穿透时空的力量,这使得《韩玉娘》的剧本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天津市作协党组副书记万镜明、国家京剧院一级导演高牧坤说,《韩玉娘》的剧本,看得出作者在文本上增加了历史厚重感与内涵丰富性的结合。 相较《生死恨》, 《韩玉娘》的结构铺设并非简单地将十几场戏合并,而是以主要人物韩玉娘为线索,“立主脑、减枝蔓”,将与韩玉娘相关的“受伤被擒”“柴房配婚”“劝逃受刑”“夫妻分别”等叙事性情节进行高度凝练,用大力气着墨于“织房入梦”“夫妻永别”等抒情场面的展示。同时,通过对张万户、宗泽、瞿士锡、牙婆等次要人物的删减,和对程鹏举、老尼、赵寻三个人物的适当取舍,使节奏更为紧凑,也为人物情感的展示释放出更多的表现空间。
  天津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赵秀君、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董圆圆也分别就自己扮演的不同风格的“韩玉娘”畅谈了体会。

                                   2012.12.0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