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推动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

 
 

  2012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项目实施情况汇报会日前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据悉,2012年内地18个省、直辖市,11个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 6个文化部直属单位与边疆12个省、自治区及四川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和湖北恩施州对接形成了83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截至9月底,大部分项目已经实施完成。
  此次活动中,内地省市累计招募了1500多名文化志愿者,以“大舞台”“大讲堂”和“大展台”为主要载体,在边疆民族地区举办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和特色展览150多场次, 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近20万人次受益;举办了多期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歌曲舞蹈创作编排、文物博物布展陈列、共享工程设备维护等业务培训班,培训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工作者1000多人次。内地文化志愿团还将“走进去”与“请出来”有机结合,邀请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干部270多人赴东部地区进行短期培训, 实地参观公共文化设施,与当地文化工作者交流公共文化服务经验。
  据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从面上拓宽、向深度拓展,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交流互动,很多项目被列入地方文化对口支援总体规划之中,在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得到了有力支持。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的政策也越来越完善,文化部印发的《“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明确了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完善了五项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了较完整的制度体系; 9月12日,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此外,北京、上海、厦门等地也出台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相关文件,这都为推动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科学规范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与往年相比,2012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项目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文化志愿服务区域向边境基层延伸,各地普遍将项目实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为最基层的百姓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如福建省组织54名文化志愿者,先后到宁夏同心县、贺兰县、固原市等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慰问演出7场,观众达2万人次。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组织的文化志愿者先后赴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的20多个边境县,开展人员培训、设备维护、上机指导等“六个一”文化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二,文化志愿服务方式向长效服务转变,各地注重服务形式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带动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双向开展的“大讲堂”项目占到了项目总数的近50%, 很多“大舞台”“大展台”项目在组织文艺表演、展览展示的同时,增强了互动交流和深度解读,这既是对项目内容的深化拓展,也是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方式由单一向多元、从短期到长效转变的需要。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与新疆开展双向文化交流,举办演出、展览、讲座等多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整合了特色文化产品推介和文化产业合作,增进了内地与新疆的相互了解。
  第三,文化志愿者来源渠道向社会力量扩展,各地各有关单位改变了以往只在文化系统从业人员中招募文化志愿者的做法,将招募范围逐步向社会拓展,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尝试吸收民间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文化人士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使文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更趋多元,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注重邀请一些文化名人参与活动,提升了活动整体水平。比如,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作为文化志愿者赴广西举办讲座;浙江省宁波市的文化企业音王集团为开展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的文化部门和单位赠送了价值80万元的音响设备。
  另外,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了特色化发展,各地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当地文化建设需要和内地优秀文化资源巧妙结合,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工作形式和活动载体,设计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越来越成为深受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欢迎的文化惠民活动。如广东文化志愿团组织“南粤奇葩”专场文艺演出,将具有广东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呈现给四川藏区群众;新疆组织的“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在18个省市巡回展出,让内地群众近距离感受新疆传统文化魅力,增进了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012.10.11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