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为群众提供最好的文化服务
——和平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调查

 
 

  “九州票友第一擂,十届和平杯,驰名五湖四海;百年国剧不二门,八方民族曲,唱响万户千家。” 9月22日晚,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花团锦簇,喝彩连连,掌声阵阵——由本市和平区主办的“盛世菊坛‘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进京汇报演出”在这里举行。作为文化部“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的重要场次,和平区的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和平区是本市唯一一个获得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的城区,在全国仅有的31个地级市、县、区中占据重要一席。作为中心城区,和平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最好的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及时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了城市生活幸福指数。几年来,和平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模范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健全设施提供场所 打造“五分钟文化圈”
  秋日的周末,记者来到位于吴家窑二号路的和平文化艺术中心,看到前来借图书、练唱歌、听相声、学舞蹈的人们络绎不绝。
  “提起和平文化艺术中心,几乎家喻户晓。”和平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自豪地说。“和平区投资3亿元,建起了这座1.3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新地标。 该中心能提供演出观摩、艺术培训、专题展览、图书借阅等数十项经常性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能满足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和平区始终坚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了高密度、便捷化、全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居民群众走出家门不到5分钟,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像和平文化艺术中心一样,中国金融博物馆、中国楹联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等一批国字头文化新地标如雨后春笋般展露在和平区这块文化沃土上。 目前,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共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100余处。和平区图书馆、和平文化宫均为国家、地(市)一级馆。区图书馆2010年还加入了国际图书馆联合会,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区县馆会员单位之一。南市小剧场、区少儿图书馆等新一批文化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年底前将全部建成。(下转第2版)
  记者在街道社区看到,居民们最爱去的,而且是最热闹的地方就要数遍布全区的66个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室。那里窗明几净,宽敞明亮;闲暇的人们载歌载舞、挥毫泼墨、手工编织、欣赏影视、阅览图书、上网冲浪……尽享文化之乐。6个街道文化站,“一街一景”,各具特色,均达到300平方米;60个社区文化室,95%的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
  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增设电源、灯光等设施, 使之成为文化服务设施。 和平区已建成“睦南公园”“胜利公园”“津湾”“人民体育馆”等9个文化广场。中心公园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在和平区,楼门也同样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以书法、绘画、泥塑为代表的南市街“特色楼门文化”活动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十年来,社区涌现出的学习型、京剧艺术、志愿者奉献等楼门,各具特色。这不仅影响和改变了居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和规范着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丰富产品加大供给
  奉送免费文化大餐
  今年夏天,和平区在南市会馆举行文化惠民观影活动首映式, 开启了为期6年的“万人千场”优秀影片社区漂流活动。和平区择优购置了近2000张优秀影片光碟,分发到各街建立借映站。社区月初借映,月末归还。每月放映不少于4部。年末,各借映站轮换漂流。预计每年将放映电影近3000场,十几万人次观影。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 和平区想方设法落实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主体、方式、渠道, 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加大服务困难特殊群体力度,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文化服务受众率。
  加强文学创作,丰富文化产品。近年来,和平区作家先后在《中国作家》等全国60多种报刊以及各类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达2200余部(篇)。 长篇小说创作高达28部,其中3部被中宣部、中国作协列入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占全市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国小说排行榜、梁斌文学奖等全国重要奖项,和平区作家均有斩获。
  实施文化惠民“四个一”工程:每年放映公益电影100场以上,组织公益“和平大讲堂”100场以上,举办各类公益文艺演出100场以上,举办各类公益文化展览100场以上。
  “只有免费,才能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文化服务。在免费供给的背后,资金投入、设施维护、人员配备、制度配套,都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和平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均免费开放,同时实现标准服务、规范管理。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均超过56个小时。 和平区图书馆与和平区文化宫不仅设施、场地免费开放, 而且培训、展览、讲座、文艺活动也免费。他们还将每月不同的免费项目和活动,提前刊登在媒体上。区文化宫等公益文化单位还主动深入基层免费服务,年均在60次以上。
  在和平区, 困难特殊群体都是文化服务特殊关照对象, 他们都能同样享受到公共文化阳光的沐浴。“圆梦·爱心艺术学校”是由和平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建立的公益学校。学校开设了书法、绘画、舞蹈等9门课程, 目前已招收和平区享受低保补助家庭的儿童及外来务工困难家庭子女近百名,累计获得国家级赛事奖项30余个。和平区文化宫于2007年创建了“心目影院”,盲人朋友可以通过义务讲解员对画面和故事情节的讲解来“看”电影,5年来,共播放电影60多部。
  培育品牌注重特色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隆隆鼓声敲起来,和平风采尽展现”——小白楼街“都市风雷大鼓队”是和平区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街道社团组织之一。 这支大鼓队拥有本市乃至全国都稀有的直径为3米的特大鼓具,是全国最大的广场表演鼓。他们高超的演奏技艺充分展示出了中华民族鼓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和平区群众文化的高亢旋律。
  像“都市风雷大鼓队”这样的社区活动组织在和平区有1000余个。这些社团组织涵盖戏曲、声乐、健身和书画等60多个种类,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达3000余场,数万居民群众参与其中。
  “只有大力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才能把文化服务被动的‘供给’,变为人民群众主动的‘吸收’;同时坚持长期打造品牌,才能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上水平。”和平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说。
  “要想当名票,参加和平杯”。这是对和平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著名品牌——“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的赞誉。该赛事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成人赛和三届少儿赛。票友赛涵盖了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基层预赛选拔的京剧票友达3万多人。 2009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群众文化品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服务项目奖,近日还被本市确定为“公共文化重点建设项目”。
  打造品牌,是和平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近年来,和平区又相继推出“和平杯”全国读书漫画大赛、“和平杯”全国楹联大赛、和平“枫叶杯”全国青少儿书画大赛等10个系列文化品牌活动,这些都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每年应四季之“时”,举办“和平之春”、“和平纳凉晚会”等群众文化活动,惠及群众达100万人次以上。
  和平区还结合区域特点,打造“五大道历史文化”“小白楼欧陆文化”“新兴志愿者文化”“劝业场商旅文化”“南市楼门文化”“南营门民俗文化”等六个特色文化活动区域,重点培育了“劝业场街国剧社”“体育馆街爱乐管弦乐团”等社团组织,使群众文化服务在培育品牌的同时,兼顾特色。
  文化是一种氛围,文化是一种力量。这种氛围在和平区已经形成,这种力量也在群众中聚集:它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升,体现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体现在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结出的硕果,使和平区更加充满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

                                     2012.10.05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