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我国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文化建设看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13亿人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惠及13亿人的“文化民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根本举措,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6月,包括深圳在内的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此,一场影响深远、波及整个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中国展开。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这使文化单位摆脱了传统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产业开始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实力不断增强,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转制之后,文化产业融资成为另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支持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通过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要素集聚,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
  朝阳产业调整经济结构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文化产业属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朝阳产业,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成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10月,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做出具体部署,提出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和主要目标。
  发展无止境,探索无终点。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 各地各部门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

                                     2012.08.21
                                   (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