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市文广局实施六大举措
构建文化强市 推进文化惠民

 
 

  市文化广播影视局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提出通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走出去”、“人才兴文”战略六大举措,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据介绍,文化惠民工程将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文化服务。大力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加快文化新项目好项目建设,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对外开放和口岸优势,有效整合全市文化资源,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天津文化走向世界。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不断完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施惠民生
  建便捷高效公共文化网络
  记者从市文广局获悉,今后本市将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本市将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形成就近、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新建和改扩建群众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和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区县建设文化公园或文化广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多厅数字影院。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公共电子阅览室。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家庭、进中小学校园。社区(街道)文化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把天津文化中心办成“管理最优化、效率最高化、效益最大化”的文化聚集区。 提高公共博物馆、 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办好“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天穆杯”全国农村小品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实施农村电影放映、直播卫星广播电视等文化惠民工程。
  制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实施文化产业工程
  打造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本市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实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今后,本市将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二期工程、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等国家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与商贸、旅游、金融结合。高水平办好中国天津演艺产业博览会、“海河之春”国际音乐艺术节,建立剧院联盟和演出票务网。利用海河沿岸、老城厢、五大道、意式风情区等文化资源以及工业、邮政、军事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等。
  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今年上半年,要启动天津北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北方文创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立。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实施奖罚分明的绩效工资制度,对部分岗位实行社会化用工制度。加快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留住共同的城市记忆
  本市将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和管理,为城市保存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本市将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大保护体系建设,搞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开发利用,做好全国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认定工作。推进大运河天津段申遗,实施明长城天津段、独乐寺、梁启超饮冰室、蓟县鲁班庙、觉悟社等文物保护工程。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计划。评审命名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天津市首批1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争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资源库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加强金融、工业、邮政等专业博物馆建设,鼓励和扶持海洋、港口、中医药、地质等各类特色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发展,推进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建设。
  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
  让天津文化走向世界
  本市将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推动天津文化走向世界。
  本市将继续以“友城艺术节”、“天津文化周”等活动为载体,组织优秀院团、优秀剧目、文物展品和民间工艺品等赴境外演出、展览、展卖。 搞好“央地合作”天津与非洲国家2012年至2013年系列活动, 组织好“非洲文化聚焦”活动。参与文化部“德国文化年”、“中欧文化论坛”、“中日国民友好交流年”、“中韩友好交流年”等活动,组织天津京剧、歌舞、交响乐、杂技等出国巡演。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推动文化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区县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民族音乐舞蹈等产品出口。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
  本市将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新和完善艺术创作机制体制,为市民、市场奉献更多的文化精品。
  本市将打造以京剧、曲艺等为代表的津派艺术品牌。抓好话剧《滨海人家》,京剧《醒醉记》、《乱世情怨》,评剧《家有九凤》,河北梆子《晚雪》,杂技剧《胡桃夹子·海上梦》,大型舞蹈晚会《海韵河风》,芭蕾舞剧《舞姬》等作品的创作生产和加工提高。举办《中华情》中国作曲家作品系列音乐会、中国原创舞剧作品音乐会等主题音乐会。组织实施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等精品佳作工程。
  对列为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和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作品给予支持和奖励。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构筑文化人才新高地
  本市将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努力培养造就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意识的文化人才队伍。
  今后,本市将大力推进和实施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工程、“131”创新型人才工程、 青年文艺人才工程、文化艺术百家工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

                                    2012.06.07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