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记者随着人潮走进文化中心,看到在中心湖区,有很多市民在拍照、休憩;各个场馆门前,排队的观众秩序井然;各大场馆内,书架前、展览前,观众络绎不绝。
北京观众:天博特色最浓郁
下午3点40分,虽然已临近闭馆,但博物馆门口的观众依然排起了长龙。 走进一楼大厅,一旁的服务中心聚集了不少观众,显得格外热闹。记者在这里遇到专程从北京赶来的观众郑可,他正打算买些纪念品带回去。他告诉记者:“我去过不少城市的博物馆参观,感觉天津的本土特色最浓厚。关于天津历史文化的展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图片、视频、文字、文物搭配得特别好。我一定多带些照片和纪念品回去,介绍给北京的朋友们。”
在三楼的“中华百年看天津”展厅,一位老人正和老伴儿边看展览边滔滔不绝地讨论。他叫常奋青,退休前在一所学校做后勤工作。他兴奋地说:“老馆我去过很多次了,今天来新馆一看,真够气派!符合咱们天津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且博物馆展品布置得特别细致,展品都配有文字说明,很详细,即使不听讲解也能看明白。”
小学生:美术馆太好看了
这两天,大量美术爱好者来到天津美术馆,品味汇聚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美术名作的艺术盛宴。记者在各个展厅都看到了热心与志愿者讨论作品的观众。美术爱好者孙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对记者表示,他对美术馆的建成已经期待了很久, 今天见到了很多像徐悲鸿《奔马》那样以前只能在书中见到的名作, 感到十分兴奋。以后他还会常来,不错过美术馆举办的每一场展览。
不少孩子也跟随父母来到美术馆。五年级的小学生张海津拉着父母看遍了每幅作品,一个劲儿地说,“太好看了!”他的父母对记者说:“我们都是普通工人,但孩子从小对美术挺感兴趣的。今天带儿子来看展览,既满足了他的观赏需求,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熏陶。”
退休工人:图书馆自助设备很方便
迈进崭新敞亮的图书馆一楼大厅,左侧的办证处已经有不少读者排队。记者正要上楼,见迎面走来一位笑呵呵的老人,手里捧着四五本书正要离开。记者与他攀谈起来,得知他叫郭正川,是一位退休工人。郭大爷家住南楼,离文化中心很近,今天是步行来的。他说:“复康路馆离家比较远,以前去得不多。现在新图书馆建成了,让我们住在附近的读者又多了一种选择。”记者问他使用自助设备是否方便,郭大爷连连点头说:“虽然我不太懂计算机,但是使用起来没有什么问题,遇到不懂的工作人员也会耐心解答,很方便。”
图书馆人气最旺的当属二层中文图书借阅区。在这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捧卷读书,成为一道独特风景。24岁的纪女士刚刚大学毕业,她是图书馆的老读者。谈到新馆,她颇有感慨地说:“图书馆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今天我一迈进大门,感到眼前就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圣地,整个建筑真是太美了!各个区都安置了足够多的桌椅,这对读者来说也很人性化。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昨7000多人走进大剧院
在大剧院持续举行的“Re-rite”英国爱乐乐团多媒体互动展也在昨天迎来了参观的高峰。 记者从主办方获悉,昨天走进“Re-rite”亲身体验交响音乐的观众超过了7000人, 是活动举办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天。记者从湖边遥望过去,就看到大剧院门前络绎不绝的来往观众。据“Re-rite”负责人康雯靖介绍,活动自4月30日开展以来,日平均接待人数为3000人,随着各大场馆全部试开放,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展区的志愿者团队也不断有新成员加入,不但有来自各高校的大学生,还有许多中年人、老年人。前来参观的观众也涌现出了许多“回头客”,从一开始感到与交响乐之间存在距离, 到亲自指挥、亲自演奏世界名曲,通过“Re-rite”公益展真正实现了与音乐零距离。 在本月22日“Re-rite”展览结束后,大剧院还会举办一系列面向群众的高雅艺术普及活动。
一家三代人同游文化中心
大学生张馨昨天一大早来到了文化中心,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全参观了一遍。她说:“以前参观不同的场馆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各种场馆都聚集到了一起,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能在同一时间享受不同的文化资源。”
除了几大场馆,文化中心的优美环境同样吸引来了大量市民,一簇簇三五结伴的市民围在湖边观赏休憩。大剧院前,一位花白头发的大娘引起了记者注意。她叫韩玉荣,随她前来的有四位晚辈,其中包括小外孙。她告诉记者,自己此前一直生病在家不能出门。 现在病情好转,正赶上文化中心试开放, 就由家人陪着过来看看。今天看到了漂亮的文化中心, 逛了逛场馆,又来到湖边休息,感到心情十分舒畅。 她还表示,等自己身体好了一定常来文化中心散步。
2012.05.21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