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天津市和平区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基层
 
 

  日前,一场名为“我们一家亲”的名流茶馆相声专场演出在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天华景戏院上演。这是天津市和平区慰问进城务工人员系列演出中的一场。 200多名奋战在城市建设一线的进城务工人员兴高采烈地观看了演出。此次专场演出中,取材于基层生活的新作品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散场后,不少走出戏院的观众还在津津乐道地和同伴讲述着自己的相似经历。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近年来,“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和平杯”全国读书漫画大赛、“和平杯”全国楹联大赛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社会文化品牌活动,使天津市和平区卓有成效的公共文化建设名声在外。
  和平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是全市金融、商贸、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辖区面积9.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5万,辖6个街道、63个社区,是我国近代中西文化结合的窗口和北方民俗文化发祥地之一。
  多年来,和平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发挥历史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惠及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平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文化模范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等荣誉,成为天津独具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城区。
  长期以来,和平区坚持把设施建设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3亿元、1.3万平方米的区文化艺术中心以及津湾广场、中国金融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先后建成。目前,和平区共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近100处,软硬件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区图书馆和区文化宫均为国家一级馆,区中心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和平区南市小剧场和红学会馆等一批文化项目目前正加紧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建成。 全区6个街道文化站均超过300平方米,全部达标,各具特色。全区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基本都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依托区图书馆、社区图书站建立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网络全覆盖。社区社会组织有1000余个,涵盖戏曲、声乐和书画等60多个门类,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00余场。由60人组成的小白楼街“都市风雷大鼓队”,拥有全国最大的广场表演鼓;以书法、绘画、泥塑等为代表的南市街“楼门文化”社团作品,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和平区始终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落脚点,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扩大供给范围,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均超过56个小时,并做到了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
  在和平区,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外来务工者,都越来越多地平等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区里积极组织文化宫、图书馆等公益单位深入基层服务, 年均下基层60次以上。 其中,区文化宫每年下社区演出、举办各种展览都在50次以上。每年和平区都会举办“和平之春”“和平纳凉晚会”等民俗文化活动,配送各类文艺演出100余场,惠及群众100万人次以上, 使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定期举办的新年国际音乐节、市民艺术大课堂等文化活动,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开展高雅艺术普及和读书知识讲座,促进了群众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和平区文化工作者还定期深入社区和工地,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和图书服务,并成立“圆梦·爱心艺术学校”,为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培训。近几年,和平区每年面向农民工开展的文艺演出和培训活动超过100场次。
  全区各公共文化设施均设立了无障碍通道,其中,图书馆设有盲人阅览室,文化宫建成“心目影院”,定期为盲人放映讲解电影。“三馆”进一步加强文化帮扶,与市郊乡镇签订文化下乡协议,定期开展文艺演出和联谊活动。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的保护数据库,系统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2010年,和平区建成天津市首家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并对外开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成绩的取得,与体制机制创新和狠抓落实是分不开的。”和平区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和平区近年来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建立完善文化服务组织机构,构建了政府主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做到了“五个纳入”,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重点政务目标, 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了“四有”,即有成建制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有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 有文化行业联合会和有文化发展促进会等社团组织。
  近年来,和平区不断加大投入,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资金、人才、技术支持。 每年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不低于上年度财政支出的1%,并逐年稳步增加,从2009年的2400万元(不包括基础建设资金5300万元),到2010年达到3000万元,2011年增长到3200万元。 同时,完善制度,加强审计,确保公共文化资金得到合理利用。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和配备是关键。据介绍,和平区近几年每年组织各类公共文化人才培训近100个班次,培训业务骨干近千人次。目前,区属文化单位专兼职社会文化干部占职工总数达97%,各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均为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近年来,和平区社会文化工作者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00多个,在全国群星奖评选中,获得“六金二银”的好成绩。结合“智慧和平”建设,和平区搭建数字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区文化宫、博物馆等都建立了网站和数据库,和区图书馆一起,实现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2012.04.16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