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自3月7日推出“走进城市会客厅——文化中心建设巡礼”系列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很多读者、文艺院团的负责人以及文化界的专家、学者纷纷致电本报,他们表示,看了本报有关文化中心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的相关报道后,对于即将建成开放的天津文化中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热烈的期待。
想在大剧院举办施光南音乐会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告诉记者:“我们这些艺术院团通过《天津日报》的报道,更直观、更超前地了解了文化中心各大场馆,这样也更便于我们尽早地针对这些场馆的特点进行剧目的编排和创作。比如说看了上周对天津大剧院的介绍,我们就想到可以把施光南的音乐会放到大剧院里的音乐厅去举行,我们的芭蕾舞也可以更好地运用剧院中先进的舞台设施,以增加演出效果。”
高院长认为,文化中心的落成对他们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今年我们计划推出的五部作品很多都是有天津地域特色的精品,希望在文化中心的这个大舞台上得到展示,希望得到家乡人民的认可。现在看来,文化中心的落成让老百姓和我们文艺工作者都有了一个新的期盼。”
给文艺团体更好的展示空间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李少波说:“最近一个星期,我一直在认真阅读《天津日报》关于文化中心建设进程方面的报道,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文化中心建设的速度、规模与功能。我们剧团的中华剧院,跟天津文化中心是名副其实的邻居——中华剧院和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阳光乐园、市民广场一起,构成了天津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今后,这里将成为天津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窗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事业要大繁荣、大发展,咱们天津, 特别是有了这一文化中心之后, 在这些方面就会更加大有作为了。我们文艺界、艺术界的门类与团体众多,政府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就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间。而且,这些剧场、展馆的建设与文化品质,都是高层次的、现代化的,这是大喜事,大好事,给我们提供了服务天津、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新的窗口。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些机遇,尽情发挥我们的专长,为提升天津的文化品位与影响力贡献力量。”
周末去文化中心免费看演出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著名作家李治邦说:“近些天,《天津日报》对文化中心各大馆的报道,我每篇都读,而且读后很兴奋。这些场馆的建成,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作为一个普通的天津市民,能够享用这样先进的文化设施,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幸福。另外,文化中心开放后,我们群众艺术馆还将在这里开展许多活动,比如我们将把‘激情大舞台’搬到文化中心广场,我们组织各剧团免费演出,邀请市民免费观看,每周末举办一场,共举办24场,可谓周周精彩,场场热闹,以活跃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希望能发挥“梧桐效应”
著名编剧张永琛在看了本报推出的特别报道后也深有感触:“希望文化中心能发挥‘梧桐效应’,真正引来金凤凰。如此充满现代艺术感的文化中心,一定要更加开放,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艺术团体,包括优秀的收藏家,一起来分享文化盛宴。兼收并蓄、潜移默化是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的必然过程。此外,我也希望文化中心能真正面向大众、市民,推出更多‘质高价优’的文化演出,这是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的事业。”
作为文化中心周边的住户, 市民王晶看着一座座大气恢弘的建筑拔地而起心情非常激动。 “可以想见的是,等到文化中心正式落成,我们附近的住户轻松移步就能与包罗万象的文化活动亲密接触,这也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文化中心特别的人文气质,会大大提升我们的居住品质,所以我们附近的住户都对文化中心的开放充满期待。”
读者于淼告诉本报记者:“我是一名戏曲文物收藏爱好者。关于《走进城市会客厅》的报道,我也逐一收藏了。它跟正在收工阶段的文化中心的设施一样,特别有纪念意义。通过你们的报道,我知道拥有13个展厅的天津博物馆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备12个展览,我盼着尽快一饱眼福。”
2012.03.14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