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152讲开讲


   
  更多图片>>  
 

  2012年2月25日(周六)上午9时,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天津中老年时报》、《津门曲坛》、《天津广播电视报》共同举办的海津讲坛第一百五十二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曲艺家协会会员刘砚声主讲。
  刘砚声,是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西城区曲协副主席,琴书泰斗关学增、琴师吴长宝的弟子,其父刘振鸿是鼓曲界名票。他承其家学,酷爱北京琴书。 十一、二岁就登台献艺,在曲艺圈儿小有名气。 常年受到师父关学增、吴长宝的指点和教诲,不仅能唱,几乎能伴奏所有的北京琴书唱段,成为能编、能唱、能谱曲的专业化人才。 他擅唱的代表曲目有:《长寿村》、《北京人的好日子》、《双喜临门》、《传家宝》、 《鞭打芦花》、《程咬金劫皇扛》、《张良纳履》、《爷儿俩赶集》、《吃面条》等几十段,他曾荣获全国首届北方业余曲艺演员大奖赛一等奖,获北京市文化局“庆祝建国45周年曲艺汇演”表演奖,参加北京电视台曲艺电视系列片《胡同古韵》和专题片《长城情》的拍摄。1996年获“喜奎杯”二等奖,入选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曲艺家大辞典》。
  本次讲座刘老师分别讲述了北京琴书的由来和发展、演凑和演唱技巧等并与读者共同赏析经典名段。
  北京琴书,属于中国北方曲艺曲种,是北京地区鼓曲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乐器为扬琴和四胡。它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板式有快、慢、架、散,极大丰富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众喜爱,并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北京琴书早在清代就出现雏形,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的五音大鼓在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开始流行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正式定名为北京琴书。
  关于北京琴书的演唱技巧刘老师讲到,其最难把握的就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带有白话叙述,白话中夹杂唱腔。
  讲座最后,刘老师和他的乐队成员共同为大家表演了经典名段,赢得了读者们的阵阵掌声。上午11点整,讲座圆满结束,很多读者意犹未尽,纷纷和刘老师合影留念。

                               2012.02.26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图片来源:天津文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