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第138讲开讲
 



更多图片>>
 

  2011年10月29日(周六)上午9时,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遗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海津讲坛第138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天津市舞蹈家协会会员、河西区文化馆舞蹈专业研究员高惠军主讲。
  高惠军,天津市舞蹈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发展舞蹈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员。
  1971年参军,79年从部队文工团复原到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从事群众舞蹈专业工作。80年代初参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天津卷》的普查与资料整理工作,从此开始关注天津民间舞蹈活动。 由他创作、辅导的民间舞蹈作品曾多次参与国家和省市级大型演出活动。90年代开始从事舞蹈专业理论的研究与写作,先后正式出版舞蹈专著和论文50余篇部。
  自2001年起,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社会体育系、天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讲授舞蹈专业理论课程。
  本次讲座高老师用自己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资料和照片,围绕津门法鼓的渊源和艺术形态,让大家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法鼓。
  法鼓是天津独有的一种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雕塑与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表演艺术。其主要使用的乐器为鼓、钹、铙、铬子、铛子,演奏起来韵律丰富奇特、气氛和谐庄重。持钹表演的动作有绕脖飞花、海底捞月、钹飞满月等。法鼓表演为中国传统音乐与技巧融合默契、风格独特的艺术奇葩。
  高老师讲到津门法鼓具有东方文化元素,是一种崇尚礼节的风俗,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音舞结合的技艺特点,其音色、舞蹈的独具魅力和装饰的豪华性,整体的庄重感也成为津门法鼓的一大特色。
  迄今为止,法鼓共有95首曲牌在册,目前民间保留下来的只有62首。高老师称法鼓的舞蹈动感强烈、形态鲜明,有武术的动态,这些均使其他民间艺术望尘莫及。
  讲座最后高老师讲到,津门法鼓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既是天津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既然有了法律的保护,高老师呼吁有关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因为这份遗产,不是个人的,也不是哪个单位的,它是国家的,是公众的,我们得把它看好,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上丢失,靠每一个人的力量把这份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幸福子孙后代。

                                    2011.10.30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