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戏曲、曲艺系列第一百零一讲开讲


更多图片>>


 

  元宵佳节刚过,2011年2月19日(周六)上午9时,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已是座无虚席。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天津中老年时报》、《津门曲坛》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戏曲、曲艺系列第一百零一讲,在这里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资深曲艺理论家、曲艺作家高玉琮先生主讲“中国相声文化”。
  1944年出生的天津人高玉琮先生,原任《天津演唱》相声编辑。从上世纪80年代起,曾长期担任天津市各种曲艺大赛评委。2009年曾任“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评委。1985年,与侯宝林、薛宝琨应邀赴重庆为云贵川曲艺学习班讲学,学员达400多人。 高先生创作的相声小品《卖鱼》由刘亚津、王馥荔表演,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是天津市第一个参加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高先生学养深厚,著作等身,创作的相声和多个曲种作品近200段;撰写曲艺、 相声论文近百篇,如《论相声说学逗唱之关系》、《呼吁传统相声的回归》等,均获得国家级奖项。 高先生应邀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撰写了7集《中国相声大师》、10集《中国板声大师》脚本,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后均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高先生还著有《话说张志宽》、《魏文亮的故事》、《乔清秀小传》、《陈士和与评书》等长篇人物传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本次讲座, 高玉琮先生结合自己配合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 编撰我国第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相声大辞典》的艰苦历程和翔实内容、众多人物、深刻感受,以诙谐、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广大听众阐述了相声的艺术源流、历代相声的代表人物、相声的发展态势,以及从文体、地区、表演等多方面,对相声进行分类等。
  高先生指出:中国的相声尽管出现较晚,但可溯之源很长,相声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相声具有历史性、文化性、传统性和延续性的特点。相声还必须具有严肃性和发展性,相声还具有阶级性和战斗性。相声的本质是讽刺,在某些方面承袭了古代俳优、唐代参军戏和宋代滑稽戏噱而不虐、咸淡见义、相映成趣的艺术特征。
高先生以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事例,向广大听众介绍了中国相声的第一人、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相声如何从单口相声发展到对口相声、三人相声、四人相声……;对相声的春典、荤相声存在的必要性和历史价值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荤相声有一定的文化性,有一定存在的必要性,曾养活了一大批艺人,其手法高超,技艺超群,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不应提倡,应该尊重它的历史意义。高先生强调:相声要发展、要创新,但称本质不能变,发展要有连续性,不要离开相声“逗”的功能,不要离开相声一捧一逗、一正一邪、一庄一谐、一智一愚的讽刺功能。
  高先生的讲座亦庄亦谐,极具文化内涵和信息量,特别是他向广大听众介绍了相声界的曲艺挚友谢添、石挥、英敛之、老舍、梁实秋等大家以及中国历代女相声演员的轶闻趣事,给广大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英敛之(英达之曾祖父) 在1908年出版的《 也是集续编 》中, 说“滑稽中之特别人才”。而且还说:“其登场献技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 不过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 或形相, 或音声, 摹拟仿效,加以讥评。”这两段文字,不但对相声艺人给以肯定,对“相声”二字分解解释,还对表演及功能进行了评论。说明相声在100年前即被社会知名人士所关注,也开始走上雅俗共赏之路。
  讲座一直延续到中午, 广大听众还意犹未尽, 久久不愿离去,真切希望高先生能再有机会和广大听众交流。

                                   2011.02.20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信息员:张少华)